弱勢控制:總想把別人變成自己手中的「提線木偶」
做情感主持人十六年,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也將近十年,我深深知道,對受情感困惑、負面情緒困擾的人來說,最沒用的勸慰就是「這有什麼好難過,這有什麼好擔心的」。他心裡的難過和難受雖然用儀器檢測不出來,但難受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疾病為身體帶來的痛苦。那麼,這種難受的背後,到底是怎樣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呢?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弱勢控制。
「弱勢控制」是心理學中非常有用的一個概念。用專業術語來解釋就是,事物的平衡和平均勢能是靠弱勢來控制的,如果把人際關係比作一個動態的、變化的系統,那麼這個系統所輸出的結果並不是由強勢的一方決定,而是由系統中最薄弱的環節來決定的,這就是「弱勢控制」。如果你把弱勢控制學透澈了,那麼你將多一雙智慧之眼,能洞悉人際關係中的好多玄機。
我舉幾個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例子,大家馬上就能理解什麼是「弱勢控制」了。
比如,你帶著一個小朋友一起去徒步,最後能走多遠,是由小朋友的體力來決定的,而不是由你的體力。
比如說不斷哭鬧的寶寶。我們都知道,寶寶哭鬧是有訊號的,他是在告訴大人們──我冷了、我餓了、我要大便了,或者我弄髒了、我不舒服等。可是當寶寶再大一點,他漸漸發現,只要自己一哭,大人們就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於是聰明的寶寶在一歲之後如果哭了,就不見得真的遇到了什麼事,也許只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這就叫弱勢控制。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就是不聽話,翹課、輟學、上網成癮,或者孩子總是病懨懨的,不是感冒發燒就是肚子疼,總之就是身體不好。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非常糟糕,有成癮行為或者是不斷生病,家長們會做出什麼反應呢?沒錯,會一起來關心孩子,共同想辦法幫助孩子成長。
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真實心理需求是什麼呢?──「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們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一起來關心我、關注我。」說實話,孩子這種不自覺的行為非常讓人心酸,他的背後通常都有一對並不相愛或者總是爭吵的父母。
再比如說撒嬌示弱的女人。我們經常說,懂得撒嬌示弱的女人最好命。但是,如果你總是撒嬌示弱,而且是帶著目的性的,在我看來,這不叫女人味,叫心計、叫權術,因為撒嬌示弱的背後其實是為了有所得,這也是一種弱勢控制。因為我不行,我難受,我傷心,我慘兮兮、楚楚可憐的,因為我對你失望了,所以你就得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整天圍著我轉,不斷地關心我,噓寒問暖,給我想要的,這樣我就達到目的了,對不對?
總有一些人善於利用「我好可憐、我好慘」來向別人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稍不留神,也許你就成了這些人手中的「提線木偶」!
我們都知道,愛自己的本質是讓自己變得更好。可是,對於內心病態,或者是正常的情感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人來說,他寵愛自己的方式,是讓自己變得更糟,以此來祈求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愛。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需要很多很多的愛,小時候需要別人的愛,長大以後需要自己對自己的愛。愛就像我們生命中的陽光,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向日葵。因此,沒有愛,我們的整個生命都將陷入病態,那就不只是身體上生病了。
這種心理潛意識的背後其實是想要從關係中獲得更多的關心、呵護和重視。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你一直很渴望的關注、關心和在意,對方一直沒給夠!
此時,你要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人際關係,看看你潛意識裡對父母家人或者是伴侶戀人有著怎樣的不滿。
人格成熟和不夠成熟的人,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判別標準──
他對愛的需求,是跟自己要,還是只跟別人要。也就是說,他對愛的渴望,到底是向內求,透過不斷地自我成長和能力的提升來滿足自己對愛的需求;還是向外求,需要父母、伴侶、戀人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和周圍人給予很多很多的愛和關注,一旦所求失敗,心靈就如同墜入了深淵呢?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你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求,其實都是你內在的投射。所以,愛只有向內求,也就是學會好好愛自己,我們才懂得愛與被愛的藝術,如此才是成熟、健全的人格。相反,如果我們只知道向外求,只知道「要要要」,你們不滿足我,我就憤怒、我就痛苦、我就失控,這樣的人,他的人格和心理是不成熟、不健康的。
我們幾乎一生都在苦苦追尋控制感
我一位朋友是一家知名上市公司的創始人。有一次,我們相約去一家很有藝術氣息的商場喝茶聊天,那天剛好是連假,商場裡人挺多,有很多小孩子跑來跑去。
這家商場的中庭咖啡吧是一個開放式空間,冷氣開得很足。
但那天打從落座開始,我朋友的額頭就一直在冒汗,而且坐立不安。我詢問他是不是身體哪裡不舒服?他說感到憋悶,喘不上氣,但他知道不是身體的問題。我問他那是什麼問題呢?他說:「商場裡亂糟糟的,讓我感到環境和人都很失控,這很可怕,這種失控感讓我心裡像是有很多螞蟻在爬,總覺得像是要出什麼事了。我非常焦慮,也很煩躁,這種一切都不受我控制的感覺,甚至讓我覺得快死了……沒事,我最近常常這樣,可能是創業壓力太大了。」
我建議他去醫院檢查一下。
沒過幾天,朋友就告訴我,他去醫院做了檢查,原來是得到了焦慮症。
當時他對「失控感」的準確描述,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可怕,像是有很多螞蟻在心裡爬,很煩躁,坐立不安,總感覺要出什麼事了,什麼都不受自己控制,很焦慮,甚至有一種快死的感覺……
我反覆提到的焦慮,其實都屬於慢性焦慮,也叫作「廣泛性焦慮」,只是一種焦慮情緒的體驗。但是,假如你也像我的這位朋友一樣,對「失控」非常恐懼,對「失控感」有著強烈的心理和身體反應的時候,那麼我們就可以將這種情況視為「急性焦慮」了。
無論是心理亞健康狀態的焦慮情緒體驗,還是急性的、突然的焦慮反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對控制和失控非常敏感。
「控制感」對我們的心理有怎樣的作用呢?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些人:
第一種人:他們常常對自己和身邊的人什麼事都要管、都有要求。比如:必須一個月換一次牙刷、牙刷頭必須朝一個方向擺放、洗衣機必須設定洗清五次、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是親近的人不能跟某一類人交往……一旦對方沒有按照自己制定的規矩行事,他就會變得焦慮、煩躁,甚至憤怒。
第二種人:總是要求別人為他做出改變,比如「你不改變,那就是不愛我」。有時候,甚至會以被動攻擊的方式達到目的,例如:如果對方拒絕改變,就會以態度冷漠、說話帶刺、消極以對作為回擊。
第三種人:常常忍不住去評判和指出別人的錯誤,總覺得自己有義務幫別人把意識不到的錯誤指出來。如果不直言不諱地批評別人,彷彿就會被話憋死似的,而且對別人的評價非黑即白,是非極其分明,只做二元價值判斷──好壞、對錯。當然,這種人常常用「我這人就是心直口快」來標榜自己。其實,心直和口快是兩回事。如果你是一個在意別人感受的人,心直未必就會口快。
第四種人:這類人通常表現出「我最有理」。在跟別人的討論、爭論中一定要拔得頭籌、佔據上風,如果別人的意見跟他不一致,他會不厭其煩地說服對方,直到對方說「好好好,你說的都對」。
第五種人:對成功、價值等自我精進的目標有著近乎變態的執著,極其勤奮、自律,甚至達到了不眠不休的地步。內心感受只和「價值」及「成功」相連,跟別人也極少有深度的情感連接,對他人甚至包括親近的人,要嘛非常苛刻、希望對方必須也是精進勤奮的人,要嘛無視也無感。這種人身體僵直、緊張不能放鬆,常常會患有頸椎病等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以上五種人其實是同一種人──控制感特別強、特別擔心生活失控、也是最容易焦慮的人。他們的心理和人格特徵源自內心對控制感的渴望和追求,透過提出要求或設立目標,並讓自己和(或)身邊親近的人實現這些要求或目標,來獲得一種對生活及周遭環境的控制感。
什麼是控制感呢?就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感覺。每個人一出生就有「握持反射」,即把某個東西放在孩子的手心裡,他會緊緊地握持住。我們以嘴巴吸吮媽媽的乳頭,不僅使口腔獲得了滿足感,同時也獲得了一些基本的控制感。再後來,只要我們一哭,媽媽就立刻來餵奶或者換尿布。這時,我們內心的控制感就更加擴大了,甚至覺得自己是全能的,任何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任何事情都能得到解決,這就叫「全能自戀」。
長大後我們才逐漸認清一個事實──有太多的事哭得再大聲也解決不了。但是我們幾乎一生都在苦苦追尋這種控制感,雖然一再受挫,卻還是一再地進行自我激勵。
比如,「人定勝天」就是人類的控制感膨脹之後的自我安慰,是在自我激勵時自造的「雞血」罷了。我們明知道人類不可能戰勝天災人禍,不可能完全掌控和贏過大自然,但是「人定勝天」這碗雞血,我們要先乾為敬,因為我們人類的本能會追尋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控制感。
過度的付出不是愛,是恨,更是索取
心的世界裡,有太多的「冤假錯案」。而心理學的作用之一,就是幫助我們看清這些「冤假錯案」背後真正的邏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中,梳理出清晰的對策。
在生活中,你一定常常碰到這種天使一般的人,他們總是說:「只要你覺得好,我都可以接受。」但是當他們這樣表達的時候,你心裡的感受是否真的很好呢?「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你就是我的天,我的天是晴是雨完全取決於你好不好,所以,你一定要好哦!」怎麼樣?你有沒有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撲面而來?!
日本知名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教授加藤諦三曾提出「善意操控」的概念。意思是說,有些人看似是為別人傾心付出,實際上卻在默默用表面的善意控制對方,為對方的心上了一道枷鎖。有時候,其後甚至還隱藏著滿滿的敵意。表面上是「只要你覺得幸福,我就可以接受」,但背後隱藏的卻是「只要我幸福,你變怎樣我都無所謂」。但無論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沒有注意到這背後潛藏的真正意圖,只是常常會覺得無法和對方坦然、從容自在地相處,甚至會覺得不堪重負。
有些人以善意為名控制對方的內心,被控制的一方明明受到了對方的「攻擊」,卻往往難以抗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羅姆稱這樣的人為「善意的施虐者」。
加藤諦三在《情感暴力》這本書裡舉了一個媽媽患有「彼得潘綜合症」的例子,非常典型。這位媽媽會為孩子打掃衛生、洗衣做飯,傾盡全力地照顧孩子,還會向孩子推銷自己,比如告訴孩子,自己是如何做好了飯、苦等著他放學一起吃,自己捨不得買新衣服也要為孩子買新衣服等等。媽媽總是不斷表態:「只要你幸福,媽媽怎樣都可以。」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其實每個人都活得非常壓抑。而且作為孩子,他內心裡其實能感受到母親這句話背後的空虛、孤獨、不幸和焦慮。他甚至會因為母親這樣的付出而充滿內疚,覺得都是自己才讓母親這麼辛苦,所以會迫切想要長大,想要逃離。
這樣的人雖然嘴上說著「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但是當自己真的發生不幸時,她的態度就會轉變成「都是因為你,我才變成了這樣」。想想看那些過度付出的女人們,當丈夫或者孩子做得讓自己不滿意,或者是做了傷害自己的事情時,她們是不是會常常爆發出這樣的哀嘆──「要不是為了你,我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最後可能還會補上一刀:「好吧,看來我只有忍了,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忍,可以了吧?!」
從最初的「只要你幸福,我做什麼都可以」,到最後變成了「好吧,我只好忍著你」!被付出的一方其實內心充滿了委屈,心想:「誰要你這樣做了?!你可以不付出那麼多,你也沒必要忍著啊,你這不是自我虐待、找罪受嗎?」這些過度付出、內心充滿了哀傷不幸的可憐天使們,其實是被內心深處滋生的空虛感、不安、恐懼、依賴心、自我價值感缺失等操控著的人,她們左右不了自己的人生,只好用善意和滿滿的付出來操控別人,以愛之名去要求和挾持對方,來達到自己的期望。
以前做節目時,我常說:「過度的付出不是愛,是恨,更是索取,看起來是在給,其實是在要!」自以為是的過度付出,不但不會讓對方感覺到幸福、快樂,甚至還會成為對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壓得對方喘不過氣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一段一方拚命付出、另一方被照顧得特別好的關係中,最先逃跑的卻是被付出的一方──因為這種長期被操控的壓力,像是「你看我都做得這麼好了,你要是不對我好,你還是人嗎?」這種變了味、充滿脅迫感和壓力的愛,誰也受不了!所以,女人們,請停止你們對男人和孩子無止境的付出吧,先看看自己付出的背後到底想要獲得什麼,對自己誠實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