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道,才是活在人間的保障
01心有各種不忿,讀《道德經》都可以釋然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道」是萬物中最珍貴的
「道者萬物之奧」的意思是,道是萬物中最尊貴的。「奧」字在過去指人居住屋子的西南角,西南角在過去專門用於祭神,於是很多人認為房間的西南角是最尊貴的位置。所以,「奧」也當尊貴講。
這句話在帛書甲乙本裡寫的是「道者萬物之注也」,我推測很可能這個「注」字寫的是「主」,但後人不知道為什麼加了三點水。
老子在《道德經》裡講過,雖然道生養萬物,但從不以主人自居。老子也講過道「淵呵,似萬物之宗」,道像萬物的祖宗、源頭一樣。因此,我覺得老子在這裡講的是,道是萬物的主人。雖然道從不說自己是主人,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它是萬物的源頭。
雖然這句話有不同寫法,但並不影響我們理解,其涵義都是道是萬物中最尊貴的。
「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老子說,道是善良人的寶貝,不善人的保障。
「善人」指有道的領導者。悟道的領導者管理大家,可以讓社會變得和諧,讓每個人各盡其用,所以人們會越來越善良。而不善良的人,會被善良的人用各種方法啟發、教化,最終影響他逐漸變成一個好人,在社會上好好地生活。
因為有道之人的存在,那些無道之人才有希望,以後慢慢變好。道是整個社會的保障,如果所有人都無道,不善良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樣下去社會就沒指望了。所以,老子才說道是善良人的寶貝,也是不善良的人保護自己的工具,有了道的存在,大家才能有保障地活下去。
實際上,老子講的是善良的人明白道以後,生活會越來越幸福;不善良的人明白道以後,也會慢慢改變。也就是說,人們接觸了道以後會逐漸改變。
明白道以後,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我曾經和大家分享過,我小時候家裡的書很多,平時我在家就是看書。很遺憾,那時候我沒有看過《道德經》、《論語》、《大學》、《中庸》這類書,我常看的是《戰國策》這類教人怎麼打仗的書。
我上學時成績還可以,我們中學老師有一個方針,就是分配座位的時候,一個好學生必須配一個壞學生。這種分配會導致兩種可能:一種是學習好的學生,把壞學生帶動得願意學習了;還有一種可能,是壞學生把好學生影響得不愛學習了。我就屬於後者。
因為我的成績還可以,老師就不斷地把淘氣的學生安排到我隔壁座位,讓我去帶動他們。我本來就沒有受過什麼道德教育,結果被這些同學一影響,就開始變得逐漸有社會習氣了,這種社會習氣影響了我幾十年。
記得我三十多歲時,有一次在家裡自己唱卡拉OK,唱得很高興,但唱歌的時間是在半夜。樓下的鄰居可能被我吵得睡不著覺,就直接把我們家的電閘給拉了。當時一下就沒電了,我找了半天也不知道哪裡出問題了,最後我想起來是不是電閘出問題了。我出去一看,發現電閘被人拉了,我很惱火,把閘拉起來以後回家接著唱,唱著唱著電閘又被拉了。當時我都要氣死了,就從廚房拿了把菜刀,往衣服口袋裡一放,下樓之後就開始罵:「誰做的!」然後把閘又拉上去了。
這時,正好撞見樓下鄰居開門,他看到我就笑,我就問他:「誰把我的閘給拉了?」他說:「不知道誰做的。」因為他年紀比我大一些,一直裝糊塗,我也沒辦法說什麼,畢竟我也沒有當場看到他拉閘,發火也沒地方發。我就只好很氣憤地上樓了,唱歌的興致也沒了……
現在我想起這件事覺得很慚愧。坦誠地講,如今我絕對不會這麼處理問題了,因為結果並不好,基本上兩家人結下梁子了。
那時候的我,其實品性不太好,情緒也不怎麼穩定,有著很多人都有的缺點。如果我能再見到當年的鄰居,會認真地表達我的歉意。
我之所以把過去的劣跡講出來,並不是為了博大家一笑,而是為了告訴大家,我並不會隱藏自己,一直和大家說我是一個君子,我的人生是經過大改變的,而導致我改變的轉捩點就是學國學。
在一個人的人生裡,道德教育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從來沒有人跟你講過該怎麼做人、教育的原理是什麼,你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那麼在不同環境裡就會感受到不同的反應。
比如東北人脾氣火爆,現在我住在海南也發現東北人吵架吵起來不得了,一聽口音就聽得出來是我們東北老鄉。我是多麼希望他們能懂這些道理,他們跟我以前是一樣的狀態—很多以前的朋友看見我,都說我現在和之前判若兩人。
其實,人在學了國學以後,確實會有很大的改變。也有很多朋友都在分享自己的改變,比如心怎麼變寬了、如何不糾結了、家裡的環境開始變化了、老公開始對自己好了、公司的同事慢慢也在改變……確實如此,只要你改變了,你周圍的環境就會慢慢開始改變。
我覺得這就是道的力量,這就是老子講的「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很多人對「不善人之所保也」不太理解,為什麼道還要保護不善的人呢?你說,道能讓他轉變成好人,這不是一種保護嗎?現在我經常有這種感覺,如果當年我沒有到北京中醫藥大學讀博士,沒有接觸國學,我的人生會是怎樣?就像鄧麗君唱的:「如果沒有遇見你,我將會是在哪裡?」她說的是她遇到愛人,我說的是遇到道。如果沒有遇到道,我會在哪裡呢?我可能還是一個莽撞的人、愚鈍的人、一事無成的人。
學國學帶給我的人生改變是巨大的,是脫胎換骨的。我相信這種力量就是老子講的「不善人之所保也」。
每個人可能都介於善人和不善人之間。我們不一定多麼好,但也不一定多麼壞。可是如果我們學了道,把道當作寶貝,道就會讓你慢慢改變,你說這是不是好事呢?
每當我看到有人在學習《道德經》之後留言分享自己的變化,都會非常感動。大家的改變,讓我覺得講《道德經》是值得的。同時,其他人看到大家的改變,也會有想要繼續學習《道德經》的動力。
因此,我一直在說,我講的《道德經》並不是理論,也不是為了和誰辯論哪個高、哪個低、哪個版本好……我講的《道德經》是一味藥,是用來調整大家的生活,幫大家解開不良情緒的藥,如果達到了這個效果,就是我們學習《道德經》最大的收穫。
* * * * * *
第六十三章 不輕慢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大事
01事來則應,事畢則忘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帶著很強的企圖心做事,結果很難如意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句話讀起來雖像繞口令一樣,但這裡面的道理很深。「為無為」的第一個「為」是動詞,「無為」表示的是一種狀態,「為無為」就是以無為的狀態去做事。所以,第一個「為」是做,以什麼狀態去做?用「無為」的狀態去做。「事無事」的意思是做事以「無事」的狀態去做。「味無味」指用沒有味道的狀態去品味味道。
歷朝歷代,很多人對「為無為」的解釋五花八門,最普遍的解釋就是你要「無為」地去做事,什麼事都不做,才是真正地做事。我覺得這種解法是不對的,因為老子在後面講了很多做事的方法。老子說「為大乎其細也」,一個人無論做多大的事都要從小處著眼。
老子整章講的都是怎麼做,並不是說你什麼都不做就是「無為」了,如果老子真的是這個意思,你上班了什麼都不用做,老闆不辭退你才怪。
因此,「為無為」是要以「無為」的心態去做事。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種狀態,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有這種狀態的人在做事的時候,不會有特別強烈的企圖心,因為他不是為了獲得什麼才做事,他就是放輕鬆,輕裝前進。用這種狀態做事,反而會做得更好。
比如,我在宣傳中醫的時候,發現大多數人的病都源於情緒不好。所以,現在我宣傳中醫養生的時候,講藥方的內容會少一些,養心的內容會多一些。但大家都不怎麼願意聽養心的內容,更希望我直接給治感冒或治胃痛的祕方等,都想著吃藥身體就會好了,所以在我的公眾號平臺,每次只要發一個方子,轉發量和點閱量都特別高。
而那些講養心的文章,比如講胃病跟你的情緒不好有關的文章,看的人卻很少。我認為,絕大多數成人的病,除了外傷之外,一般都跟情緒密切相關。有的人說:「不對,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這些東西都是外界變化啊,和我們的身體有什麼關係?」
這些的確是外部變化,但一定是內部先出現問題,才容易受外界變化影響。如果從根源上仔細去找,你會發現,將近九成的內科疾病都跟不良情緒有關。因此,養心是十分關鍵的。可是大家不明白這個道理,不願意學習養心的內容。我的公眾號平臺發布的養心內容基本上沒有幾個人聽、沒有幾個人看,在宣傳養心理論的道路上,我一直走得很艱辛。
那時候我一直抱著強烈的企圖心,就想著自己一定要改變這種情況,要讓大家接受。所以,有一段時間我拚命地宣傳養心的內容。結果我越天天寫養心的文章,大家越不關心,甚至還有的人說:「羅老師,你現在都不講正經的東西了,中醫你都不講了。」
那段時間說我不務正業的人有很多,大家都說我講的養心內容沒什麼用,我聽了以後也比較惱火,因為我帶著強烈的企圖心,行為難免就會矯枉過正—別人越這麼說,我就越強調養心的作用。
你看,本來我是在講養心的內容,結果搞到自己的火都上來了。這種心態是不對的,所以效果也不是很好,因為我的企圖心太強烈了。
後來,我自己慢慢想通了,強摘的瓜不甜,我非要人家怎麼樣,人家未必接受,而且還會有反抗心理。隨緣去做,可能會做得更好。否則把自己搞得頭髮都白了,急得火冒三丈,還談什麼養心呢?
從那以後,我就放鬆了,踏實地做好基礎工作,然後我開始用語音講《道德經》。
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並沒有說非要改變或影響什麼,雖然我的目標是想讓大家養心,但是我也覺得要先把《道德經》講好再說。所以,我就每天一點一點地講,一句一句地講,我也不著急了,我相信只要是好東西,大家慢慢就會接受的。
當我放平心態,反而學習這類養心內容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的改變也都非常大。
當我沒有強求的心,一點一點去做事的時候,大家逐漸發現這個內容有點意思,反而開始一點一點跟著學,不斷地去研究。
如果我的企圖心非常強烈,非得要達到什麼目標—我一定要把這些不聽《道德經》的人給扭轉過來,這種「為有為」的心態,結果反而不好。
「為無為」的意思就是,你沒有那麼多企圖心,就是把事情認真做好,不是為了什麼去做,但這種「為無為」的狀態,會讓大家輕裝前進,讓事情變得更純粹。如果你心中想的是「有為」,用這種狀態再去做事,我覺得未必能做得好。
良好的做事態度是盡力完成,放下結果
「事無事」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就是以「無事」的心態去做事,這樣做事情的結果反而會更好。
很多人在上班的時候,因為工作的原因都累積了大量的負面情緒,每天晚上回到家想的都是這件事做不好,上面會怎麼說我;那事做不好會怎麼樣?︙︙你的腦子不停地飛快旋轉,如果你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會很累的。
很多人生病都是心理負擔太重所致,你做的事是一分,結果你的思維活動搞出了十分,你說得多累?
真正的高人做事,事來則應,事畢則忘—事來了我就去處理,處理完了就將這些事清空,將做事帶來的名譽、地位等全部忘記,不去在意。不管結果如何,我已經盡力了,無論好壞,我都不管了,擁有這種做事態度的人會活得非常輕鬆。不像有的人,把工作完成了,報告都交上去了,還要忐忑不安,滿腦子想的都是「上面萬一看了覺得不好怎麼辦」,最後導致自己整夜焦慮。
如果你經常這樣是會生病的,良好的做事態度,應該是把工作盡力完成就可以了,至於結果如何,不是由你決定的,要把這些放下。有這種狀態的人會特別輕鬆,這就是老子說的「事無事」。
這些所謂的「有事」基本都是關乎自己的利益才有,而「無事」是把自己的利益放下,只要你能把自己所在意的事全都放下,這種狀態就叫「無事」,如果你能以「無事」的狀態去做事,你的境界就高了,這就是「為無為,事無事」。
沒有太多調味料,你才能品享到食物的本味
「味無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字面的意思好像在說你在嘗味道的時候,以這種「無味」的基點出發,去品味,你就會嘗出更多味道。
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把感官全部打開了,再去感受這個世界,就會感受到更多美好的東西。如果我們追求特別「濃」的味道,就很可能無法真正體會到「味」的好。
比如,我們現在在外面吃的食物,裡面放的調味料特別多,經常這麼吃的話,會導致口味被調得越來越重。
實際上,口味越來越重未必是件好事,現在很多人吃飯時經常會茫然,不知道吃什麼,去哪裡吃。有時吃菜會感覺沒味道,因為自己的味覺已經被調到不正常的狀態了。這時候再給你吃水煮白菜,你就吃不下去。所以現在麻辣菜打遍天下,只有這些極端挑戰味蕾的菜,我們吃了才覺得好吃……
我們只有把「味」覺放低,才能品嘗到食物本來的味道。
比如,我曾經到寺廟裡住過幾天,那個時候每餐吃豆腐和白菜,那個香啊──沒有太多調味料,你才能吃出菜的味道。這就叫「味無味」,這是味覺上的。
生活上也是這樣,如果你把感官的刺激提到極致,你的生活就不會有太多幸福。比如你天天吃鮑魚海參,沒事就坐遊艇出海,在海上晒晒太陽︙︙如果你天天過這樣的日子,時間長了就會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好享受了,還有什麼好玩呢?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人吸毒,因為他覺得實在沒有什麼能讓他興奮了。
很多人都認為活在這種狀態裡的人最幸福,實際上這種人一直都在茫然四顧,不知道還有什麼能刺激他,你說這樣的人幸福嗎?未必。
反而是那些很普通的人,沒事跟朋友聊聊天、逛逛街,或者一起坐公車去哪裡參觀一下,這樣簡單的日子,想想都覺得很開心。
以前在北京的日子,我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覺得太幸福了。那時候我看到一個新的商場開業,都會覺得開心得不得了。其實跟我也沒有太大關係,但我就是發自內心地開心。到商場裡吃一頓飯,也會覺得特別香,我覺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在說風涼話:「你說得這麼好聽,現在讓你回到那個時光,繼續擠地鐵你要不要?」
是這樣的,老子講這段話的意思不是要我們倒退著去活,而是要我們保持初心。如果你的人生不斷進步、不斷做事,還能一直保持初心,用最初那種質樸、本真的狀態去為人處世,你的人生就能體味出更多幸福。
「味無味」中的「無味」,可以解釋成樸素和本真的心態,老子希望你能以這種樸素和本真的心態去體會人生。前面的「味」是動詞,用這種心態去體味人生,一定會煥發出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