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人生閱歷,有時恰好是你做事的障礙
01無論事物如何發展,最後都一定回到本源
反也者,道之動也
樹葉變黃,不是樹葉的問題,一定是樹根
「反也者,道之動也。」(在帛書乙本和郭店的楚簡裡,「反」寫的都是「返」;在通行本裡,寫的是這個「反」)有的人將這句話解釋成「道是向它相反方向運行的」,還有人理解成「凡是跟人的想法相反,就是符合『道』的」。
比如買股票,有人認為,別人在買的時候我就拋,別人在拋的時候我就買,所以我在股市上發財了,因為符合老子「反者,道之動也」的原則。當然,這麼理解也可以,但如果全這麼解釋,凡是反的都是「道」,那就有點問題了。「反也者,道之動也」講的「道」是追根溯源的意思—事物無論如何發展,最後都一定回到本源。從這個角度思考問題,你會有新的啟發—雖然外面的事物會呈現出各種狀態,但只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就能找到解決之道。
曾經有位大姐來找我,說自己有失眠、頭暈、臉色蒼白、怕風怕冷、大便不成形等症狀,她去醫院看了很多次都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她說的這些病症需要掛不同科的檢查,比如失眠是神經內科,大便不成形是消化內科,但怕風怕冷看哪科?沒力氣、臉色蒼白又掛哪一科?不好劃分。所以,她看了很多次都沒有什麼效果。
後來她問我:「你看我這到底是什麼病?」我看了她的舌象,發現她的舌質顏色淡白,然後我說:「你這是典型的血虛舌象。」
血虛之人會有什麼表現呢?血不養心,所以這個人晚上就睡不好;血不能滋養四肢,從而導致四肢沒有力量。《黃帝內經》裡說,血一旦虧損,就會四肢解墮(倦怠無力)不收,怕風怕冷。
大便不成形是什麼緣故呢?人一旦血虛,脾血就會不足,從而脾氣虛弱,導致無力固攝,自然大便會不成形。
可見,她的症狀只是血虛的不同表現,所以我建議她吃玉靈膏。我替大姐開完藥之後,她說:「羅老師,你開給我的不是零食嗎,能治好病嗎?」然後,她給我看了其他醫生開給她的方子,厚厚的一疊。她的意思是,別的醫生開了那麼多好藥都沒治好我的病,你讓我吃的像零食似的,能治好我的病嗎?
我對大姐說:「你先吃吃看。」結果大姐吃了一個星期後打電話給我:「羅老師,我的病全好了,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現代醫學越發展分科越細,研究得也越細。這就好比一棵大樹,樹上有一千片樹葉,其中有一百片樹葉變黃了,你一片接著一片研究是研究不完的。
古人思考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樹葉都變黃了,一定跟樹根有關。樹根吸收的水分多少,會導致樹葉出現不同變化—這就是追根溯源找問題。
這和大姐的身體問題一樣,她的根本問題是血虛(樹根的問題),那些症狀就如同大樹的樹葉,當你把樹根的問題(血虛)解決了,身體自然就好了。
美國梅奧診所的醫學權威為什麼要看中醫書
從美國梅奧診所出來的何健博士講,梅奧診所聚集了美國很多頂尖的西醫權威,他跟這些西醫權威一聊,發現他們全都在看中醫書。
何博士是西醫大夫,美國醫生一見到他就聊中醫,他很疑惑,然後好奇地問這些西醫權威:「你們為什麼看中醫書?」西醫權威說:「這裡面有很多先進理念,怎麼把人看作整體、看作一個系統去調整,我們把這些理念拿來,就可以去引領西醫的發展。」
何博士對我說了一句話,他說:「你們中醫都不知道,在引領西方醫學的發展過程中,中醫發揮了怎樣的引導作用。」
我當時聽完很感動,這是古人思維為我們帶來的一個優勢,古人會找問題的根源,把根源調好了,表面的問題就解決了。
我記得曾經有個小朋友過敏,一測體內有一百多種過敏源,她連吃白米都會過敏。當時,我看她的舌頭,是典型的地圖舌,舌苔裡面的舌質很紅。
我說這很可能是陰虛體質,因為陰虛會導致很多問題—皮膚過敏、眩暈、脫髮、眼睛乾、口乾、手心熱等。
你說一百多種過敏源要怎麼調理?皮膚過敏只是其中的一個結果,因為「樹根」陰虛,液體少,我就替她滋陰,滋陰後小朋友的過敏源很快就消失了。
治病要尋根溯源,找到根源,任何症狀都能很快解決。
把自己的心調好,周圍的人和事就會跟著變好
看問題尋根溯源的思維在管理中也一樣管用。比如,有些領導者在管理員工的時候覺得很難管,人心複雜,這個時候怎麼辦?
領導者要先想想自己的心正不正,自己做得有沒有紕漏—如果你每天認真上班,為大家帶來正能量,為客戶認真服務,員工的態度會逐漸調正;如果你每天不認真工作,想的都是怎麼為自己賺錢,員工的心一定會亂。
因此,根源在哪裡?在領導者的心。你把自己的心調好,周圍的人和事就會變好。
比如寧波方太廚具的老總在公司推行儒家文化,他經常在公司內部的期刊發表自己的學習心得,每天帶頭背誦經典。他從不強迫大家學習,但是因為他每天都在認真學習與實踐,所以員工就都逐漸開始學習了,整個企業的風氣也隨之越來越好。
一旦領導者把問題的根源解決了,員工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為人處世,要懂得追根溯源
看問題要追根溯源,在生活中也一樣。
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最近身邊的事特別亂,你不要想其他的,只要追根溯源,把自己的內心調正,外面的事盡量淡化它。只要你心裡知道自己的發心是正的,你就會發現外面的事都會慢慢平息。如果你的心不是正的,你的周圍只會越來越亂。
為人處世一定要懂得追根溯源,這是每個人必須領悟和學會的。
因此,老子說「反也者,道之動也」,這個「反」通「返」,指返回事物最初的狀態,保持一種安靜、居下、守柔的狀態,這是老子講這句話的本意。
* * * * * *
第四十八章 人生的「減法」,你會做嗎?
03有些道理的確很簡單,但是你能做到嗎?
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老子逃避世界,為什麼還要教你如何「取天下」?
「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老子說「取天下也」,意思是你如果想要獲得天下人的支持,成為天下人的領導者,就要「恆無事」,保持一種無事的狀態。
有的人看到老子說「恆無事」,覺得真好玩,當了領導者就不用做事了。他覺得「無事」就是沒有什麼事做。不做事,你就能當領導者?這是對老子的一種誤解。
這裡的「無事」,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指不要為自己的利益去做事。比如,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五十七章講:「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在這裡把「無為」、「好靜」、「無事」、「無欲」放在一起,講的都是同一個意思:要把自己的欲望、利益降下來。
「無為」是要你別為了自己撈取利益;「好靜」是要你把自己的心靜下來;「無事」是要你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事;「無欲」是要你把自己的欲望清空。
「取天下也,恆無事」的意思是,你要想當好天下人的領導者,就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任何事。
「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的意思是,當你想為自己做事時,你就不能做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了,你會失去帶著大家往前走的機會。
老子的這句話非常重要,他告訴領導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盡量為所帶領的人做事,但對自己要無為。
如果你的行為有德,上天就會加持你;如果你的行為失德,不關愛他人,只一味地為自己撈取利益,你就會失去上天的加持。
《尚書》的理念,就是把天命和眾人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作為領導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和利益,為你管理的人去做事,這是領導者法則。這個領導者法則到今天為止從未改變過。現在國家提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是這種思想。而《道德經》也是上古時期專門為國家君主教育接班人的教材,它的核心思想和《尚書》的理念是符合的。
利己是一種動物性,利他是一種神性
如果你在農村生活過,就會發現公雞會在每天凌晨開始啼叫,這也算是天亮以後必不可少的風景。有時天還沒亮,你就能聽到公雞開始扯著脖子叫。一開始我很不適應,但後來我就很好奇,公雞到底為什麼會叫?通常,公雞會啼叫三陣,等到最後一陣時,天就要亮了。等到天亮以後,公雞就不怎麼叫了。
我對這件事十分好奇,於是就搜尋了一下—科學家還真的研究過公雞為什麼會叫。
公雞之所以叫是為了宣示自己的領地,證明自己的存在,告訴大家「這是我的地盤」。也就是說,牠每天醒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宣示「這是我的地盤」。當科學家把公雞放到一個只有牠自己的空間裡時,發現這隻公雞不叫了,這很有意思。
此外,公雞啼叫也和日照有關,你如果把公雞關在一間黑屋裡,用燈光模擬陽光,無論是三十六個小時亮一次,還是十二個小時亮一次,公雞都會根據外界帶給牠的感受馬上適應—只要它感覺到天快亮了,就會開始啼叫。
科學家透過研究公雞啼叫這件事,得出一個結論——這是動物的本能,動物會為了自己的領地和利益,不遺餘力地去叫。利己,是一種動物性。你不會見到一隻雞叼起蟲子餵另一隻雞,牠們一定會搶這隻蟲子。餵對方的事大多數發生在母雞和小雞之間,雞一旦長大,就開始互相爭搶。
而人除了動物性之外,又多了神性,這種神性就是利他。人和人之間因為互相關愛,才能結成團體,一起對抗自然,從而得以不斷地進化、生存,成為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
很多人一生都在與自己身上的動物性對抗。這種動物性就是我們的私欲,老子在《道德經》裡不斷要我們放下私欲,有人聽了以後會想:原來《道德經》就這麼點涵義,很簡單啊。的確很簡單,但是你未必能做到。很多人都會懷疑,難道我們真的能夠不為私欲去做事嗎?難道我們真的能清空自己的欲望嗎?
坦白說,欲望是很難完全被清空的。因為人類的本質是動物性,雖然已經不用早上起來像公雞一樣扯著脖子喊「這是我的地盤」了,但是體內的動物性依然在。
那麼,如果我們無法把欲望澈底清空,學這個有什麼意義?當然有意義,《道德經》就是告訴我們要盡量朝著這種方向發展。
這個世界沒有誰天生就是聖人,所謂聖人不過是在做每件事的時候,神性的一面戰勝了動物性的一面、世俗的一面,或者說利他戰勝了利己,所以他總能做出正確的抉擇。聖人的動物性也依然存在,不過就是比我們去除了更多的私欲而已。
老子為什麼總要我們盡量去除欲望呢?因為這是領導者法則,也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一個基礎。當領導者把自己的欲望盡量去除乾淨,為大家做事的時候,就能夠更好地凝聚起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的人也會仿效領導者,逐漸把利己的一面去掉,大家也能更和諧地一起生活與工作。
我不敢說所有人都會變成澈底利他的人,但只要大家都盡可能地朝這個方向發展,就會呈現出更多利他的特徵,整個組織也會更堅固、更和諧。
享受你做的事,不追求結果,結果反而更精彩
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你學了這兩句話以後,能夠試著放下欲望、認真做事,你會發現輕裝前行能將事情做得更好。這是我們走向更高境界一種很好的方式和途徑。
為大家舉一個例子。我有一位朋友是畫家,叫齊鳴,我和他的弟弟是同學,所以他也是我的大哥。小時候,我們是鄰居,我偶爾會去看他畫畫。他很喜歡畫畫,那時他經常在屋子裡把畫板一架好就開始畫。他畫畫的過程很有意思,比如他畫大山的時候,會拿筆蘸著顏料一點點在上面認真地畫。畫好以後,他會把身體後傾仔細端詳,每次端詳完他就會很快樂地歌唱兩句,然後把筆在水裡涮一涮,再蘸著顏料繼續畫,再把身體後傾仔細端詳,又接著唱兩句歌……他經常這樣畫畫,我覺得他畫畫時真的很快樂,他每天都在欣賞畫的美好中度過。
你說他在畫畫的時候,如果一直想自己會不會發財,能不能成為有名的畫家,他的思緒這麼亂,還能創作出好作品嗎?他是真的欣賞這個東西,他覺得大山怎麼那麼美,他就是單純地喜歡畫畫。至於一張畫將來能賣多少錢,他很少去思考這些。正是因為他在畫畫的時候就是安心地畫,看著美景高興,把美景畫出來就感覺很快樂,在這個過程中他才慢慢地成為了知名畫家。
後來他又學了油畫,把油畫和國畫結合在一起,成為很有名的工筆畫畫家。現在,他畫畫時的色彩運用完全不一樣,而且他畫得很少,一年才畫三四幅,每幅都畫得很認真,通常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幅。
我看過他的畫,裡面的人物被他畫得非常細緻,你說他是單純為了錢而畫嗎?不是的,如果他只是為了錢而畫,就不會這麼仔細了,他是真的很享受畫畫的過程,他要表達自己內心對美的感受,這是一種藝術家的追求。
有些畫家覺得自己有名氣了,就用十張紙鋪開了畫梅,在每一張紙上畫樹,接著再一張一張畫樹枝、一張一張畫梅花……他們就這樣量產地畫。這種人心中想的就是「我一張畫能賣十幾萬,十張畫能賣一百多萬,我發財了……」這說明他已經忘記了對藝術的追求,你說這種畫家的畫作,會成為傳世的精品嗎?
那些傳世的精品,都是作者心無旁騖地創作而成的。這些人就像工匠,十分享受正在做的事,他們追求這種美的感受。
因此,只要你忘記結果去做事,你就會做得更好。如果你總是把自己的欲望擺在前面,想著你畫完這幅畫之後的地位、能賺到的錢,你越因為這些因素而畫畫,最後越不能好好畫,因為你心中全是雜念,怎麼可能畫得好?
在生活中,你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朝著這個方向走,不去想你在工作中能獲得什麼,先想怎麼把工作做好,你的工作一定會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