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1】「道歉」是人際關係的長期投資
●將來有龐大收穫等著你
如同先前所述,必須道歉的場合對人類而言壓力很大,是種危機。
再加上,即使道了歉,能否得到好處也是未知數。不知道對方肯不肯原諒自己,甚至還有道了歉反而吃虧的例子。
但是,這只是短期的情況。長期來看,道歉穩賺不賠。
我認為,「小型道歉」是種對人際關係的長期投資。
尤其,在親近的人際關係(包括夫妻、親子、主管和下屬、同事、前輩、朋友和情人)中,若能在必須道歉的場合好好表達歉意,等到事後回顧時,你將會察覺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收穫。
所謂的「收穫」舉例如下。
①能夠深入理解對方
即使面對親近的人,我們也不太有機會觸及對方的核心思想,例如他的價值觀或內心情結。
日常對話通常無關緊要,因為別人的內心話雖然重要,但在平時說出來會過於沉重。當我們冒犯或觸怒別人,亦即發生必須道歉的狀況時,對方內心深處的部分自然會流露出來。
一個人在特殊情境下所說的話涵蓋他過去的人生,包括他的價值觀、重視的人事物、討厭遇到的事和內心情結等。
詳情我會在第2章說明。當快要和別人起衝突時,只要用一句「對不起」來踩煞車,就能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和真正的用意,加深彼此的關係──但雙方都會嘗到心痛的感覺就是了(笑)。
也就是說,「對不起」是一句打開對方心門的話。
相反地,遇到突發狀況時若不道歉,不正視對方,問題就會延續下去,雪球越滾越大。
當這種關係持續一年、三年甚至五年,會怎麼樣呢?如今,我已經了解自己離婚多達三次的主因就在這裡。
向別人道歉是種壓力很大又需要勇氣的行為,但也是個更深入了解對方的好機會。
②和對方締結對等的關係
在那些讓人難以低頭道歉的障礙中,最棘手的是「不想讓對方占上風」的心理。
人們總是覺得先道歉就輸了,忍不住用「可是」、「因為」和「沒辦法」來找藉口或反駁。
短期來說,道歉確實讓人覺得自己敗給對方,但長期來說,道歉才更容易和對方締結對等的關係。
原因如前所述,一句「對不起」能讓你了解對方的內心深處,使雙方成為能夠互訴真心話的好夥伴。這將讓夫妻成為戰友,點頭之交成為摯友。
以許多道歉堆疊起來的關係,和那種讓人只在意一時勝負的脆弱關係,完全不同次元。
③提高人生品質
在我的教練學課程中,我經常問客戶:「你有沒有什麼事想做,卻一直沒完成呢?」
客戶會說出各種答案,例如有訊息還沒回覆、有想忘記卻揮之不去的回憶、收到傳閱板一週了,卻還沒拿去給鄰居等等。
聽取客戶的回答,讓他們實際採取行動完成那些事是我的工作。在這過程中,反而是客戶說「我辦到了」那瞬間的暢快表情和神采奕奕的身影帶給我勇氣。
此外,我和客戶談話時,他們經常會提到「雖然為時已晚,但還是想向某人道歉」。
真的有很多人因為沒能道歉而後悔地活著。
假如他們正視自己的後悔,鼓起勇氣向對方致歉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
一句「對不起」將成為翻轉人生的契機,確實提升人生品質。
無論對方的反應為何,將道歉說出口之後,你會更加信賴自己,這件事也會成為你今後的一大支柱。
【試閱2】步驟3縮小道歉的範圍
●只為「冒犯對方」致歉
讓人更容易開口道歉的祕訣,就是不要為一切道歉,而是將責任範圍限縮在「冒犯對方」這件事。
我正在撫養兩名子女,當他們吵架時,我經常得當和事佬。
若我要求兒子向姊姊道歉,他全身都流露出不想道歉的態度,會優先保護自己,主張自己沒錯。
我在這時向兒子提議:「剛剛姊姊有叫你住手,但你不聽,要不要先為這件事道歉就好呢?」令我意外的是,兒子竟然爽快接受了。看來小朋友的世界和大人很像,只要縮小範圍,就更願意道歉。
先把誰對誰錯放在一邊不談,「讓對方不開心」這點是事實★,所以請大家針對這一點致歉。
反過來說,你道歉的範圍僅限於「冒犯對方」,除此之外不必道歉,也不需要內疚。
「對不起,讓你難過了。」(其他的干我屁事)
「對不起,讓你失望了。」(其他的干我屁事)
「對不起,我說錯話了。」(其他的干我屁事)
大概像這樣,但這只是情境範例,請大家千萬小心,別把括號裡的話說出來(笑)。
此外,當你發覺自己讓對方不開心,但不明白對方為何生氣時,不妨使用以下句子。
「抱歉,讓你不開心了。」(你真正的心情不關我的事)
若能像這樣以帶有弦外之音的方式表達,即使你搞錯了道歉的重點,也能製造機會,讓自己在後續的對話中問出對方的感受。請務必一試。
●突然歸咎責任,對方也會疑惑
或許有讀者認為:「用這種敷衍了事的方式道歉沒問題嗎?未免太不誠懇了吧!」
在這裡,我希望大家想像使用OK繃的情境。
當你不小心讓別人受傷,例如自己的行李箱撞到對方,導致他的手流血,你會怎麼辦呢?
你應該會上前關心:「對不起!您沒事吧?」如有必要,還會翻找OK繃,貼在傷口上。
在不慎讓人受傷的那一瞬間,當下思考的應該不會是自己該如何負起責任,而是反射性地先關心對方。
站在對方的立場,你若劈頭就開始討論責任歸屬,對方會疑惑:「現在不是談這個的時候吧?你應該先關心我的傷勢啊!」
如上所示,當意外發生時,先擔心對方才是自然反應,是對方容易接受的舉止。
縮小責任範圍後再道歉也是同理。
當你惹得別人不爽,某種程度上就像是讓對方受了傷,先上前關心,並在傷口上貼OK繃才是第一要務。責任歸屬是雙方都冷靜下來後才要談的事,總之先放在一旁吧!
【試閱3】擅長接受道歉,就是擅長道歉
●取得「道歉」的來回票
第3章的方向將和先前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為接受道歉而非道歉的一方傳授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是道歉的一方,有時是接受道歉的一方。其實,接受道歉也需要技巧。
「擅長接受道歉,就也擅長道歉。」
這句話是我發明的。只要學會有技巧地接受別人的道歉,就有更大的機率改善自己和旁人的關係。
若是將其想像成將「道歉」從單程票變成來回票,或許會比較好懂。
我要在一開始先說明,接受道歉的技巧,和第2章所傳授的道歉技巧非常相似,兩者的某些要點可以說幾乎完全相同,甚至也包含了比自己開口道歉還要困難的部分。但既然你已經在第2章學過一次了,我想你一定能夠學會,請放心。
若你懂得如何道歉,也學會了接受道歉的技巧,讓道歉可以在彼此間自然地發生、被接住並回應,將能創造良性的道歉循環。
請大家稍微想像一下:假設你運用先前學到的道歉技巧,向某人道歉,內心一定會期待對方給予正面的反應,例如「算了」、「我能理解」或「沒關係」等。
然而,對方也可能會回以如:「我才不原諒你」、「你根本沒搞懂」、「光對不起有什麼用」等負面反應。
倘若你學會了接受他人道歉的技巧,就能在事前先理解對方的心理、當下的難處,以及為何難以坦率地接受你的道歉,你傳達歉意的能力也會更上一層樓。
當你站在接受道歉的立場,就能想像「在這個情境下,希望別人對自己說什麼」,彼此間便能逐步創造出讓雙方都感到安心與被理解的溝通模式。
這就是道歉的循環。
●認為「道歉就輸了」的心理
我一位住在美國的朋友說,日本人總是動不動就道歉。
的確如此。不僅下屬被主管指出錯誤時會道歉,就連超市店員也會在顧客想買的商品完售時道歉。
在這層意義上,日本人的確屬於動輒道歉的民族,但反過來說,當別人向你道歉時,你通常會有什麼反應呢?
我想,很多讀者應該都會很清楚地回答自己都如何回應。
但其實,日本人雖然經常道歉,可是面對別人的道歉,我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結果是,很多人都會在別人對自己道歉時做出不恰當的反應。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道歉有用的話,要警察幹嘛?」
這是對道歉者落井下石的經典名言,你小時候或許也這麼說過。
長大之後,我們也會說出一些類似的發言,包括「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我不要你道歉,只要你做好」。這些話很常聽到,會讓道歉的一方再也無法開口。
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一看到對方低頭就會見獵心喜,試圖占上風,擺出高高在上的態度,不斷譴責對方,或是對他予取予求。
這樣一來,道歉的那一方只會覺得致歉沒有任何好處,一旦道歉就是輸家,朝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
在親近的人際關係中發生這種事的確是種不幸,因此,若能學習接受道歉的技巧,就能切斷這種負面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