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焦慮的活法
煩惱是不會沒有的,但你可以放下它
「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今天,那個全然的我,沒有了自我、本我、超我的分別,只有一個「吾」來代表所有的我。本我、自我和超我就是佛洛伊德對所謂的「我」的冥想。所有的我今天都沒有了,全部合為一個「吾」。
「汝知之乎?」——你知道這一點嗎?南郭子綦表揚他的學生,並且說他已經放下了,也就是說他今天參透了。
馮學成老師在《禪說莊子》裡面對這一段的描述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對莊子的理解,不是停留在邏輯、知識以及考據的層面,而是在體悟的高度。他就認為南郭子綦在這一剎那間大徹大悟、煥然一新。
其實,這個東西並沒有那麼神祕。比如說你在玩賽車遊戲的時候,完全投入其中,過了很多關。不管明天要不要考試,老婆是不是在抱怨,兒子是不是在哭,反正你在那個遊戲裡面已經達到一個狀態之後,突然就破關了。那種成就感彷彿是你已經戰勝了全中國十幾億玩家,你明白一切都是假的,而你在遊戲裡用假的成功獲得了真實的快感,多有趣。
當年,一位我尊敬的老師和我說過,他曾經見過一位戰場上的將軍,當敵人就要攻打上來的時候,他卻說要休息一下,一下子就睡著了,一分鐘以後就醒了過來。那種隨時可以把世界放下、扔掉,將自己置身於整個世界之外的能力,可以幫助一個人獲得解脫。煩惱是不會沒有的,只有當你完全覺察不到它的時候,哪怕只有零點零一秒,也彌足珍貴。
所以,那些沒心沒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夠吃飽睡醒再說的人,都有大福報。
我只有在很少的時刻能夠達到這種狀態,就是跟一些特別聰明的老師在「精神飆車」的時候,在某個剎那間都覺得很好笑,同時哈哈大笑的時候。那一剎那間,「無我相,無壽者相,無人相,見諸相非相」。反正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的不言之樂。
真正的答案包裹在體驗中
你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要回答一個問題,你往往不能給出答案,因為答案是不存在的,它被包裹在體驗當中。如果只是一個書面上的答案,那是虛假的,是比喻。世界只不過用這個東西比喻那個,用那個東西再去比喻另一個而已。
南郭子綦說:「我跟你說我到底體驗到了什麼,但在我講出答案之前,你得讓我把這件事情講出一個境界。」那麼,這個境界是什麼呢?
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大家都知道,「籟」是指音樂。有人說,「籟」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樂器,在這裡泛指音樂和音波。
南郭子綦說:「你聽過這三個概念嗎?」顏成子游當然是知道的,就說「敢問其方」——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要跟吳伯凡老師和徐文兵老師重新對話。如果沒有提問的話,高手會很鬱悶,他總不能用自己的左腳踩右腳之後騰空而起吧;你總得給他一個肩膀,讓他翻牆而過……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宇宙乾坤天地,被稱為「大塊」。「大塊噫氣」的意思就是整個宇宙天地在運轉的過程當中,會產生一種韻律感,像呼吸一樣。
在大爆炸的過程當中,宇宙是一直在往外擴散的嗎?有可能。宇宙向外擴散的過程,
類似於血脈在我們身體裡面的過程。血在血管裡面,不是像長江黃河那樣一路向東的,它是前進一點又後退一點,再前進一點又後退一點。你在打坐的時候是能感受得到的,它會隨著全身所有臟器吐納頻率的共振,進一點,退一點,再進一點,再退一點。莊子在當時就認為宇宙不是一直膨脹,而是有節奏的。
對於這種節奏感,我不是很明白。但是,我猜想,莊子透過對自己身體呼吸節奏的體會,感受到了整個宇宙的呼吸。從理論上來說,萬事萬物都不是向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的,但一定是在同一個節奏上運動的。
讓我們放鬆下來,體會一下身體的呼吸,你感覺到自己的頻率了嗎?萬物一體,你怎麼知道你的節奏不是整個宇宙節奏的一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