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
  • 搜尋
  • 收藏
  • 0 購物

SHARE:

  • 會員限定

不迷惘的心:用王陽明的5個減法哲學回到當下,活出清醒自由的人生

NT$300

NT$380

  • 作者
    費勇
  • ISBN
    9786264022507
  • 上市時間
    2025-05-28
  • 內容介紹
  • 線上試讀
  • 商品規格
  • 書籍目錄
內容介紹 ·Introduction·

如何不要活得那麼累?王陽明說:先找回自己

◎引領由傳統跨入現代、由群體走向個人的思潮關鍵轉折◎

◎影響近代中國、日本思想最深刻的哲學家◎

◎企業家稻盛和夫一生追尋的心靈導師◎

費勇教授重新解讀王陽明,讓人生變得快樂的最簡單哲學 

擺脫他人評價,停止過度努力,重新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如何不要因為工作而痛苦?如何找到內心真正的熱愛?在不斷陷入苦惱與困惑的日常生活中,王陽明給了我們不再內耗的解答。

致良知——在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中,讓生命變得純粹。

知行合一——在此時此刻的行動中,找到生命的答案。

人生在世,我們唯一可以控制的事情,就是好好做人,也就是好好做好自己。

什麼是好好做自己呢?王陽明說,是活出自己本來獨立而健康的性格,相信自己可以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在資訊過量、過度努力已經成為常態的當代,正是時候從王陽明的心學哲理中,找回真正想要成為的自己,活出清醒而自由的人生。

線上試讀 ·Trial reading·

前言 一生只做一件事

01

王陽明有一個概念,叫「主一」,很值得我們重視。甚至可以說,明白了這個「主一」,一心去「主一」,這一輩子,不論你遇到什麼,你都能見到美好。按照王陽明的說法,只要你能夠做到主一,並且把主一這件事做好了,就什麼事都可以做好。

什麼是主一呢?《傳習錄》裡有一段陸澄和王陽明的對話,陸澄問王陽明 「主一」的功夫,比如讀書的時候,一心在讀書上;比如接待客人的時候,一心在接待客人上;這樣就是「主一」了嗎?

王陽明回答,這樣不是主一,而是逐物,跟著事物在跑;真正的主一,是不管做任何事,都專注在一個天理上。

這裡,王陽明把「主一」和專注、專一區分了開來。專一、專注是做具體事情的態度,而「主一」是你整個人生的方向和根本。如果整個人生沒有「主一」,那麼,在具體事情上再多的專注、專一,也不會讓你這一生有所成就,你的一生依然是打雜的一生。

王陽明在《傳習錄》裡反復強調,只要你找到了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不論做什麼、做多少事,都是在做同一件事。他又說,這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就好像樹的根;找到了根,就是找到了根本,你做什麼,都會讓生命之樹生長出綠葉;如果找不到這個根,無論你在綠葉上下多大的功夫,樹都會枯萎。

這個根,就是天理。主一,就是要為我們的生命找到根、找到根源,然後,一生都專一在這個根上。你的一生,就會像樹一樣枝繁葉茂;你的一生,就會脈絡清晰而色彩斑斕。找到了這個根,就不會在各種事務中疲於奔命,就不會在各種潮流中茫然無措。

02

王陽明從少年時代起就在尋求這種「一以貫之」的穩定不變的東西。十二歲的時候,他在上私塾,卻不好好讀書,總是和一群孩子玩兵法方面的遊戲。

他父親就訓斥他:「我們家世代讀書,你怎麼去玩這些?有什麼用呢?」

王陽明反問:「那讀書有什麼用?」

他父親回答:「讀書可以做大官,可以像父親我這樣中狀元。」

王陽明又問:「那麼,狀元可以傳多少代呢?」

他父親回答:「當然只能一代,我是狀元,不能傳給兒子。」

王陽明就說:「只能維持一代,那就沒有什麼好稀罕的。」

只有一代,就沒有什麼好稀罕的。一個十二歲的少年,想要的卻是能夠超越時間的東西。

而在一年前,十一歲的王陽明寫出了這樣一首詩:「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努力超越空間的局限,獲得一種更開闊的視界。

那麼,對於個人來說,怎樣才能超越空間和時間呢?還是在十二歲那一年,少年王陽明給出了回答。

十二歲的王陽明問私塾老師:「什麼是最重要的事呢?」

老師不假思索地回答:「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啊。」

但王陽明反駁說:「恐怕不是吧,應該是讀書做聖賢。」

梁啟超後來說:「這一問一答,問出了三百年的啟蒙思潮。」

梁啟超是從歷史的角度,評價了王陽明這個回答裡包含的「人人皆可成聖賢」的理念對於中國文化的重大意義。對於王陽明個人來說,這個回答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礎,也是心學的起點。

是做官,還是做聖賢(聖人)?聽起來好像只是做什麼的不同,但實際上差別巨大,會把人帶向完全不同的生存狀態。

03

做官,做聖賢,差別在哪裡呢?

做官,是把自己放在了既定的社會體制裡,一輩子按照這個體制的要求一步一步去走,是向外的追尋。

而做聖賢,是把自己放在了宇宙這個大背景裡,按照人應該成為的樣子去一步一步努力,是向內的追尋。

做聖賢這個理念,恢復了人類生存的基本智慧和基本常識:做人。

做人,是老子、孔子、佛陀、蘇格拉底、耶穌這些人類思想範式的奠定者共同關注的出發點。

為什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做人?

第一,人在宇宙之中,是一種不確定的生物,是一種具有選擇意志的生物,也是一種中間狀態。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皮科·米蘭朵拉在《論人的尊嚴》中把這個理念表達得十分透徹:「造物主把人這種形象未定的造物置於世界的中間,對他說:『亞當,我們沒有給你固定的位置或專屬的形式,也沒有給你獨有的稟賦。這樣,任何你選擇的位置、形式、稟賦,你都是照你自己的欲求和判斷擁有和掌控的。其他造物的自然一旦被規定,就都為我們定的法則所約束。但你不受任何限制的約束,可以按照你的自由選擇決定你的自然,我們已把你交給你的自由抉擇。我們已將你置於世界的中心,在那裡,你更容易凝視世間萬物。我們使你既不屬於天,也不屬於地,既非可朽,也非不朽;這樣一來,你就是自己尊貴而自由的形塑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任何你偏愛的形式。你能墮落為更低等的野獸,也能照你靈魂的決斷,在神聖的更高等級中重生。』」

第二,人是一個未完成的生物製品,是宇宙裡的迷路者。我們生而為人,但還不是真正的「人」,不過是各種意識和體制的產物。所以,人生的唯一的目的,是要回到人本來的樣子,或者說,回到人應該有的樣子。

佛教把人應該有的樣子叫「佛」,所以,成佛是人生的最高目標。道家叫作「自然」,自然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儒家叫作「聖賢」,人生最高的目標是做聖賢。蘇格拉底用了「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這句話,表達了人並不是生下來就是人,人之所以為人,是需要經過審視的。

第三,做人的過程,並不是一個求取什麼的過程,而是一個把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挖掘出來,是一個回歸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我們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的。做官的過程,是去求取一個我們沒有的東西,是一個向外的過程。

做人,可以說是世間唯一我們可以自己掌控的事情,而做官之類的所有其他事情,都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但人類的愚昧在於,我們把所有的目標和精力都聚焦在做官之類的無法掌控的事情上,而忘掉了我們唯一可以掌控的事情。

用廣告界的術語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是好好的甲方,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資源和產品,不需要求取,自己就有能量,能夠吸引其他的資源;但是,我們偏偏選擇了乙方的活法,不斷地去打探各類甲方的要求是什麼,然後根據甲方的要求,不斷地做方案,不斷地爭取為甲方服務的機會。做完一單,又去找新的甲方,提方案,求採購。周而復始,跟著別人跑了一輩子,什麼也沒有留下。

王陽明把這種乙方的活法,叫作「逐物」,而甲方的活法,叫作「主一」。這個「主一」的「一」,就是「做人」。

做人這一件事,就像水的源泉,就像樹的根,你把它做好了,水就會成為活水,源源不斷;樹就會成為活樹,生生不息。

04

王陽明心學最大的意義,就是提醒我們回到「做人」這個根本上來。

如何做人呢?

王陽明提出的第一個原則:應該有一個高於世俗的人生目標。對王陽明來說,就是做聖賢。

王陽明提出的第二個原則:應該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標找到動力。王陽明開始定位於心,認為心是我們做人的動力;最後定位於良知,認為良知是做人的唯一動力,只要把握了良知,就能把握這個世界的一切。

王陽明提出的第三個原則:應該把日常生活中的全部事務當作自己唯一目標的實現手段。王陽明心學裡的「知行合一」、「事上練」,講的都是這件事。

十二歲的王陽明確定了把「做聖賢」作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標,成就了自己非凡的一生。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在身體方面,他從小一直受到疾病的困擾,而事業上也非常地不順心,考試考了三次才考中,做官也是一路驚險,很多次遇到生命危險,但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王陽明將這些歸因為自己對良知的恪守。

王陽明一生做了很多事,去過很多地方,但他說他一生只是在做一件事。

王陽明心學在今天,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應該是:如何把一生化繁為簡,一生只做一件事?

05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剛剛創立企業的時候,遇到年輕的員工「造反」,要集體辭職。在和他們的溝通中,稻盛和夫領悟到,辦公司,只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理想是不夠的,經營公司的根本目的是:永遠保障員工及其家人的生活,以公司員工的幸福為目標。

但這還不夠,在自傳裡,他這樣講述當時的心理轉變:「自己的人生只是為了養活照料員工嗎?作為社會的一員,應當有傾其一生而要承擔的崇高使命。因此,作為終生追求的理念,後來我又加上了「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這樣的內容。」「想明白這些後,心中豁然開朗。」

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其實就是確定了一個高於世俗的人生目標,這是他一生唯一的目標,其他都是手段。

後來他又以「精進六項」等一系列管理方法,來實現他的人生目標。而那些管理方法,如果我們仔細去探究,就會發現,其中的核心只是:做人。

稻盛和夫經營了好幾家上市公司,做了很多事,但他好像也是和王陽明一樣,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在回顧自己一生經歷的時候,稻盛和夫有一句總結性的話:「人只要堅持正確的為人之道,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的。」

06

我們很多時候陷入各種困境,總想著找到一個方法馬上解決,但結果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總是得到一點緩解,然後又周而複始,不斷地在煩惱裡循環。

比如,工作上遇到麻煩,人們可能會通過跳槽、搞好人際關係等方法去解決;但如果不從根本上想清楚,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工作對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自己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在工作中可以為別人帶來什麼,那麼,工作中的困難就會一直存在。

婚姻也是如此,很多人不斷地離婚、進行心理疏導,但如果不從根本上想清楚,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婚姻對自己意味著什麼,自己在婚姻裡想要得到什麼,願意承擔的責任是什麼,那麼,婚姻問題也會一直存在。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和發明家富蘭克林,二十歲的時候就給自己確立了一套終生奉行的「正見」,徹底解決自己的人生問題。

富蘭克林小時候的經歷並不順利,貧困、缺乏愛、沒有機會上學、離家出走、生意失敗,等等,但最後他成了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發明家。

他在二十歲的時候,總結了自己過去很多的失敗是源於錯誤的生活選擇,因此,他決定為自己制訂一系列的道德原則,力求自己道德完美,並可以一輩子恪守。這些原則包括:

正義——不得損人利己。

節儉——不得浪費,任何花費要麼利人,要麼利己。

秩序——生活物品要擺放有序,工作時間要安排合理。

決心——要做的事一定下決心去做,決定做的事一定要完成。

沉默——避免無聊閑淡,言談須對人有益。

真誠——不使用欺騙手段,考慮事情要公正,開口要言之有物。

中庸——避免極端傾向,儘量克制報復心理。

平靜——不為俗事所擾,包括常見的瑣事或者不可避免的事故。

貞節——若非為健康或繁育後代,絕不縱欲,保持健康、神采奕奕,不損害他人或自己的聲譽或安寧。

謙遜——以耶穌和蘇格拉底為榜樣。

富蘭克林的這些原則,其實就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就是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總的做人原則。

有一點很有意思,富蘭克林從小接受長老會的教育,但他不是一個宗教意義上的教徒,幾乎不去做禮拜,他不認為有值得終生踐行的道德原則。

但在二十歲的時候,他從自己本身出發,從源頭上清理自己的生活,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價值觀,並把它們變成一套原則和生活方式,嚴格遵循,結果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富蘭克林有一個習慣,就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裡面是設計好的表格,每天都會一一記錄下來自己做到了哪些原則,沒做到哪些原則,還會抄寫各種格言。

這種記錄的習慣,其實是每天對自己的生活做一個整理。這個習慣很像中國明代袁了凡,袁了凡就是《了凡四訓》的作者,他每天都會記錄自己做的事情。袁了凡的例子,也能說明正見的重要性。

袁了凡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確立一個「因果報應」的世界觀,無條件地相信自己的念力和行為一定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然後制訂了一套詳細的生活原則,每天堅持去做。這

富蘭克林和袁了凡,都是從源頭上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徹底的解決方案。

07

我們常常不願意從源頭上去解決人生問題,總是為自己找很多借口。

比如,性格往往成為我們的藉口:「我的性格就是這樣的;我的星座是摩羯座,性格就是這樣,沒有辦法;我的屬相是兔子,性格就是這樣的,沒有辦法。」

這種性格決定行為的理念,阻礙了我們對於自我的認知,尤其阻礙了我們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

但在佛學的理論裡,不是性格決定行為,而是行為決定性格。並不是因為你是摩羯座或天秤座,就有了一個固定的性格來決定你的行為,而恰恰相反,是你的行為在決定你的性格。

一個很小的行動的改變,比如站的姿勢、坐的姿勢,等等,都可能會改變你的心態和精神面貌。

08

哲學家叔本華討論人之所以命運不同,歸納出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人是什麼,就是廣義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氣質、道德、理智、教養等。第二,人有什麼,就是財產和各種所有物。第三,一個人在他人的評價中處於什麼地位。

叔本華認為:「人生幸福首要的、最本質的要素是我們的人格。」

叔本華是在說:人生最本質的事情就是做人,而做人就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人是什麼」比「人有什麼」要重要得多。在是否幸福這件事情上,個人的人格、氣質、心態、信仰,比汽車、房子、珠寶等更為重要。也就是說,我們的個性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需要去追求物質、名譽,但我們更需要追求的是獨立而健康的個性。在今天這樣一個變幻莫測的時代,能夠讓我們應對變化的,並不是穩定的單位、職業或是財產,這些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德行、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心理承受力等自身的素質。

這些才是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能夠確保我們在險惡的塵世平安地生活。

09

所以,如果我們把握了做人這個根本,那麼,一生就很簡單,卻又很豐富,根脈清晰,枝繁葉茂。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把做人這一件事做好,那麼,做其他再多的事也沒有什麼幫助。

商品規格 ·Specification·

尺寸(公分)14.8*21cm

開本 25

頁數 312

書籍目錄 ·Book Catalogue·

前言 一生只做一件事

第一講 種子法則

第二講 心靈法則

第三講 純粹法則

第四講 行動法則

第五講 擔當法則

結語 一件事照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