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
  • 搜尋
  • 收藏
  • 0 購物

SHARE:

  • 會員限定

精進思維:讓每一次思考都能躍出框架的人生增量心法

NT$340

NT$430

  • 作者
    采銅
  • ISBN
    9789865062354
  • 上市時間
    2021-10-14
  • 內容介紹
  • 線上試讀
  • 商品規格
  • 書籍目錄
內容介紹 ·Introduction·
學業進修、職業精進、多重斜槓、成功創業、人生規劃都適用,
一本不可錯過,開啟全新思維方法的心智成長指南!

 

慣性思考是積極行動的最大障礙,
你要學會創造成功,而不是複製成功。

 

亞馬遜中國、當當網百萬暢銷書,蟬聯各大成功勵志榜超過310週,
好評率99.8%,知乎網站五十萬網友實用大推!

 

你是否按部就班完成學業,卻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
你是否在下班後的黃金時刻努力進修學習,卻覺得越學越焦慮?
你是否認為自己資質平庸,而在無意間放棄了許多機會?

 

從小我們在制式教育中學習,為了社會認同而盲目迎合,局限了無數可能性。
想要跳脫舊有的思考框架,你必須來一場大腦「斷捨離」!

 

本書作者是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也是一名學習與思維方法研究專家,他汲取多年從業經驗,將艱澀難解的
理論轉化成7個擺脫人生僵局的成長法則:

⚫  成為「時間」掌控者,從當下出發,結合過去與未來,精準規劃人生每一階段。
⚫  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挖掘更多可能的選項,「選擇」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事情。
⚫  捨棄過度準備,現在就是「行動」的最佳時機。
⚫  把知識當成一項技能來「學習」,讓不同知識產生化學作用,激發新創意。
⚫  培養簡化訊息、過濾雜訊的能力,將「思維」變成提升自我的工具。
 設計高難度挑戰,將「才能」磨練到極致。
⚫  堅持你的獨特性,成為與眾不同的「成功」者。

 

現實世界裡沒有指引說明書,在不斷革新的時代裡,獨一無二就是最好的競爭力,這七個成長法則可以幫助你從小細節挖掘大關鍵,進一步達成你的理想目標,實現「人生增量」!

 

 

鼎力推薦

《長安十二時辰》文字鬼才馬親王馬伯庸

《為什麼都是我的錯?》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李松蔚

 

 

讀者好評推薦

⚫   一個厲害的人,一定是一個具有某些「獨一無二」東西的人,他不是「某某第二」,而是他自己。他一定有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經歷以及對經歷的反思、大局意識、方法論乃至人生觀,然後統和成一個整體,變成了自己的人生護城河。──當當網讀者 甜啾啾

⚫   世界上最可怕的人,是那些一直在你看不見的海面下生根發芽的人。他們不在乎海面上有多少商船、多少金銀珠寶,也不像那些浮游生物一樣,期待好運氣能把它們帶去遠方。他們只是在海底生長,直到築起整個海岸線的城牆。采銅就是後者,是這個世界上極為少數的後者。──豆瓣圖書讀者 Miss power

 

 

中國大咖讚不絕口推薦

⚫   這本書的價值不只是「如何讓自己變得厲害」,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為什麼不夠厲害。──《長安十二時辰》文字鬼才馬親王馬伯庸

⚫   聖人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每個人都想努力,但努力的方向不對。某些書並不神奇,只是可以讓你努力的方向對了。──豆瓣著名文藝青年張佳瑋

⚫   本值得推薦的自我提升類好書,解答了大多數人經常遇到的自我成長中的問題。非常高興看到采銅把知乎上的精彩答案進一步擴展成一本心智成長指南,推薦給每一個想成功的年輕人閱讀。──知乎作者戰隼

⚫   救命稻草和武林祕笈。主治在校學生和職場新人的學業不調和前程不通。作者對世人的愛,就藏在理性的封皮和目錄之下,火熱,發燙,在這個雞湯當道的年頭裡,燒出了一條鋒銳的路。──編劇、知乎作者梁邊妖 

⚫   采銅老師擅長把艱深晦澀的學術理論,轉化成興味盎然的生活常識;把邏輯嚴密的理性思維,昇華成感動人心的熱血情懷。他的工具只有兩個:嚴肅地思考和認真地生活,他是一個思想者和生活家。                                                  ──知乎心理學領域優秀回答者動機在杭州

⚫    在知乎上,采銅較真的程度是極為少見的。他把問題放在困惑的熔爐中,反復冶煉,放出的銅歸銅,未能成銅之處,也不會裝成銅。他的回答,重要的往往不是結論,而是思想,因此也更能促使看的人去思考。他是知乎上一個認真的奉獻者,一個令我敬重的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

線上試讀 ·Trial reading·

第一章 時間之尺

一、活在「全部的現在」

時間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我們每天擁有的時間相同,對待時間的方式卻千差萬別。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要學會正確地對待時間,首先要反思自己現有的模式,把「自我與時間」當作一個課題。對這個課題如果缺少了探索和分析,便會一直陷在一個有缺陷的模式中而毫無察覺。

無怪乎有些人對時間的使用是茫然無措的,他們有充分的閒暇,卻不知道該幹什麼,常無所事事;還有些人面對時間的態度是焦灼的,他們只爭朝夕,不敢停下來,生活過成了一連串密集而無法停歇的鼓點;有些人感覺時間完全不在掌控之中,他們想有所行動,卻覺得被捆住了手腳,眼睜睜看著時光流逝;還有些人對待時間很隨性,興致來時快馬加鞭,興致一沒就鬆垮懶散、一拖再拖……

這樣對待時間的方式都有問題,一個人首先要意識到自己在時間使用管理上所存在的問題,才有可能加以改進。此外我們還要去想,那些很厲害的人是怎麼對待時間的?

 

▍跟孩子學習「鄭重」的態度

對於時間如何使用的問題,近代儒學大家梁漱溟先生曾以兩字作答:「鄭重。」

梁漱溟十四歲時開始「好用心思」,有了奮力讀書、鑽研學問的自覺,他帶著多病之軀,日日讀書不敢懈怠,終於自學成才,二十四歲時以中學學歷登上北京大學的講壇,便是對於「鄭重」態度身體力行的示範。

鄭重是一種「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的態度,認真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

鄭重的態度並不難求,其實我們在小時候就已經會鄭重行事了。有人會問,小孩子哪來的「鄭重」?如果你抱著欣賞的態度,認真觀察過孩子們堆積木、玩遊戲、畫畫這些事,大概不會懷疑這一點。

比如我兒子玩汽車時,那可真是一絲不苟,他喜歡把十幾輛小汽車沿著桌子的四邊依次排開,一輛、一輛首尾相接,排得筆直。如果有輛車被碰歪了,就要立刻一分不差地復原,容不下一點偏差。

哪怕跟我聊天,他有時也會很認真,特別是在問一些千奇百怪的問題的時候,什麼「恐龍要不要上學」啊,什麼「火車有沒有後照鏡」啊,很多問題一問出來就把我逗樂了。可是我看他的神情中並沒有半點嬉皮笑臉的意思,反而是眉頭鎖著,像是在沉思,他的表情好似在說:「別笑,我可是在學知識呢」。

孩子用「鄭重」的態度玩耍和認識世界,反觀有些成年人用遊戲的態度做「正事」,誰說我們不應該向孩子學習呢?

所以直白一點說,「鄭重」就是認真嚴謹地「度過現在」,過好現在的每一刻。

 

▍不同場合,不同的時間觀

「鄭重」是思想者從經歷和學識的角度出發所給出的洞見,頗值得我們效仿,同時現代心理學則採用科學方法,描繪了「我們如何看待時間」的系統與框架。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提出「時間觀」的概念,指出了人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五種不同時間觀:

1.          過去正面型時間觀:具有這種時間觀的人總以積極的心態往回看,他們是容易懷舊的,經常懷念過去美好的事情,珍視親情和友情,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懷有感恩之心,但這樣的人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

2.          過去負面型時間觀:具有這種時間觀的人總以消極的心態往回看,他們經常回憶人生中的負面經歷,沉浸在以前的傷害中無法自拔,因而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比較大。

3.          現在享樂型時間觀:以享樂的心態看待當下,這樣的人認為及時行樂是第一要務,回首過去和展望未來都無太大必要,盡情享受當下便好了。他們的幸福感比較高,但出現成癮行為,如吸菸、酗酒或暴飲暴食的風險也比較大。

4.          現在宿命型時間觀:以宿命的觀點看待當下,這樣的人對現時發生的事情時常感到無能為力,認為一切都是命中註定,自己只能順從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5.          未來型時間觀:總是習慣往前看、為未來謀劃,這樣的人具有前瞻性,更關注有待完成的目標和任務。為了完成未來的目標,他們願意捨棄當下的享樂,在時間利用上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較高的成就。但是由於一直為未來擔心,所以幸福感並不強。

觀眾在欣賞一幅油畫時,用不同的角度和距離去觀察,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這便是「視角」不同所帶來的結果。相對的,對於看不見、摸不到的時間,不同的內心視角也左右著我們對它的感知,進而影響我們對人生的看法。

瞭解了這五種時間觀,我們會想到什麼呢?先看前兩種關於過去的時間觀,如果一個人總是把目光著眼於過去,會出現什麼問題呢?過去是無法改變的,不管這個過去是令人欣喜還是令人悲傷的,它們都是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固然我們可以替自己的回憶添加不同的情緒色彩,甚至透過記憶修飾來迎合這種色彩,但是因為無法改變而產生的無力感和惋惜感仍舊會出現。

現在宿命型時間觀則是一種比較消極的視角,因為在這個視角之下,我們失去了掌控時間的勇氣;與之相反的是未來型時間觀,擁有強烈未來型時間觀的人往往雄心勃勃,因為他們認為未來時間也是可以掌控的,只要做好翔實周密的計畫,那麼就可以把不確定性降到最低。此外,未來型時間觀的人時常會面臨殘酷現實的挑戰,因為他們肯定會遇到計畫不符預期的情況。

至於現在享樂型時間觀則不用多做解釋,大多數人都在「享樂」和「壓抑享樂」之間反覆搖擺,很難想像一個完全不懂得享樂的人,生而為人豈可沒有樂趣可尋!只不過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處理好享樂和不享樂之間的平衡。

對,平衡,這其實也是津巴多給我們看待時間的建議。津巴多說,這五種時間觀,每一種都談不上完美,都有各自的缺點,所以最好採用混合和折衷的方式:多選取過去正面型、現在享樂型和未來型時間觀,並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儘量不要選取太負面的過去負面型和現在宿命型時間觀。同時,在採納前三種時間觀時還要「隨需而變」,即根據不同的現實處境而靈活選擇。

比如在工作中,未來型時間觀是更合適的,因為大多數工作強調計劃性、執行度和效率,未來型能使工作有條不紊,能讓當下的行動更符合工作目標,時間利用更有效率。所以當你坐在辦公室裡時,應該讓未來型時間觀當主角。

那麼再想想,當你拖著疲憊的身軀下班回家,是不是仍舊要為明天還要開什麼會、寫什麼報告而操心,甚至寢食難安呢?大可不必。在工作之餘,你就應該澈底放下工作,安享閒暇時光。這個時候就應該把朝向未來的眼光轉過來,轉向現在,讓自己充分地放鬆、休息娛樂,現在享樂型時間觀是上上之選。

至於過去正面型時間觀,則適合在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時候出現。很多在大城市打拚的人只有春節時才有機會與父母長輩團聚,這時不必急著去想新一年的計畫,而是應該與家人一起,多回憶一下過去共同走過的時光,沐浴在親情之中,這樣才更有意義。

簡而言之,靈活切換時間觀,而不是固定在某一種時間觀裡,能讓我們更加自如和從容。

 

▍由當下往過去與未來延伸

同樣研究時間觀的瑞典心理學家林德沃(Lindvall)提出,具有平衡式時間觀的人,在內心具有一種「延伸的當下感」(Extended now),既可以「從當下來審視過去」,也可以「視未來存在於當下」,他應具有囊括「過去」和「未來」的包容性。

這種既不疏離過去也不漠視未來的當下感,顯然與現在享樂型時間觀有著明顯的差別,它顯示了一個人對時間所應具有的責任感,即以更嚴肅(雖然不一定更迫切)的態度來對待時間,這與梁漱溟先生的「鄭重」一說便不謀而合了。

從「平衡時間觀」和「延伸的當下感」這些觀點出發,林德沃提出了更有效對待時間的十條建議,其中第一條是「生活在當下」,第二條是「嚴肅地對待時間」,第五條是「從現在出發去結合過去」,第九條是「視未來存在於當下」,這些建議都涉及我們如何處理「當下」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

我覺得現代人很容易陷入對於未來的焦慮之中,現實的生存壓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都會引發這種焦慮。於是乎,我們雖身處在當下,心裡卻總是想著未來。我們總是會不斷地去想,未來會怎麼樣?未來會變得更好嗎?可是這種假設性問題並不能對現實有什麼改變,也不會影響未來的走向,它們都只是一些念頭而已。

我們需要明確,如果要想全然聚焦在當下,那就必須把對未來的執念放下。至少在你全心全意投入的這一刻,不要去想未來會怎麼樣,不要去想這件事最終的結果會如何。過去最遠的延伸正在此刻,未來最早的起點就在此刻,我們可以完全掌控的自我也在此刻,所以只有此刻才是最重要的。

你要以鄭重的態度把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在當下這一點,然後讓自己在此刻使出全力。如果在這一刻做到了,接下來就是下一刻,下一刻你不需要做改變,只要依樣畫葫蘆,保持狀態即可,千萬不要左顧右盼。

我喜歡在咖啡廳寫作。在我的概念中,我的住所是用來生活的,而咖啡廳是用來工作的,這種環境上的分離感非常重要。當我坐在咖啡廳時,我提醒自己把生活中的一切負擔和煩惱拋開,只思考與寫作相關的內容。

當然很多時候咖啡廳是熱鬧的,常有人在大聲討論,而我則把這種雜訊當成訓練自己專注力的機會。經驗表明,當我完完全全地投入手頭的工作中時,周圍所有的雜訊就都像不存在了一樣。如果我沒有成功地忽略掉雜訊,而是被其煩擾,那就說明此刻我的心還沒有靜下來,我還沒讓自己完全地專注,於是我會要求自己調整狀態,嘗試進入更專注的狀態,這種狀態有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叫作「心流」(Flow)。

我毫不懷疑心流是時間利用效果最好的一種方式,沒有別的利用時間方法可以與之媲美。要讓自己進入「心流」,最重要的東西不是技術層面上的,而是動力──內在的驅動力,就是說在你的心中,如果有一種強烈的動機推著你,不管怎麼樣,哪怕天塌下來你都要把眼前的這件事做好,你才有可能進入「心流」。

 

 

二、對五年後的自己提問

那麼如何獲得這麼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呢?這其實就跟你對自己的期許有關,跟你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關。

除了在大多數時刻需要聚焦在當下之外,你也需要少量著眼未來的時刻,不需要很頻繁或者花很多時間,只抽一小段時間來想想就可以。

「想想五年後你會做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

「為什麼是五年?」

「兩年、三年太短了,八年、十年變數又太大,你很難去捉摸。」

這段對話發生在十年前浙江大學的一場校園徵才博覽會上。提出「五年論」的是一位心理學專家,曾是浙江大學心理系的教授。他的經歷頗有傳奇色彩,在學術生涯一帆風順之時他突然轉投工業界,後來又在一家網際網路巨頭企業擔任要職。

當時聽到這段對話的我旋即陷入了沉思:為什麼要想五年這麼久?五年後的我又該是什麼樣子?

 

▍對人生來說,「五年」意味著什麼?

那時的我,算是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每天就想想明天要上什麼課、有多少瞎玩的時間。我很少去盤算下學期要做什麼、到了明年又要學哪些新東西,看到別人的全年計畫還有點不屑一顧,所以又何曾想過五年計劃呢?直到現在,當我的人生經歷了無數猶豫、蹉跎、曲折之後,再次記起這段十年前的對話,我才漸漸領悟它的深意。

五年的時間通常會越過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進入「下下個階段」。畢竟大學也就四年,大多數上班族都會在三、四年內至少跳槽一次,或者從基層員工走上管理階級,從戀愛到結婚生子往往也用不了五年……

如果你是一個高三生,五年後可能已完成大學學業漂洋過海到美國求學;如果你剛懵懵懂懂收穫一份甜蜜的愛情,五年以後,你的孩子可能已經趴在你的後背上玩耍。「五年」還意味著你可以去精熟一門可以傍身的技能,或者在一個學術領域完成系統性的知識儲備……它意味著你可以去思考有沒有可能堅持做好一件有價值的事情,甚至把它做到極致。

如果你只願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沿著最普通、最一般的人生軌跡往前走,那麼你就不需要提前五年去思考。但是,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不一樣的事,那麼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並為之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透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鍛造。

如果把五年作為完成一件事的時間區間,那麼也意味著你需要忍受頭幾年的挫敗、煎熬和孤獨,乃至別人的誤解、嘲笑和攻擊。這個世界上多的是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效益高,且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後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正因為如此,才更有去做後者的必要。

當你對五年後的自己有個明確目標和具體的想像之後,便有了全力以赴做好當前事情的動力。要知道,這個動力不是來自外界,無須他人監督和催促,而是來自你的內心,來自你對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期待,而它會成為一股非常持久的動力。而且因為目標尚在遠處,所以你不必太在乎短期結果,只要持續專注地去做應當做的事就可以了。

 

兩種未來視角下的思維差異

心理學家阿爾文.利伯曼(Liberman)和特普(Trope)把未來分為「近未來」(Near future)和「遠未來」(Distantfuture),他們認為人們對於兩種未來的應對方式是不同的。

「遠」和「近」本是相對的概念,但一般來說,可以把未來的幾小時、幾天、幾週當作近未來,把未來幾年乃至更遠當作遠未來,而「五年後的自己」正是引導我們把目光放到了鮮有考慮的遠未來。

當人們設想發生在近未來和遠未來的事情時,會形成不一樣的心理表徵,並採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也就是說,這涉及了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

按照利伯曼和特普的時間解釋理論(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在遠未來視角下,人們傾向於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一個剛上心理系的大一學生,可能會定下「成為心理學家」這樣的遠期目標,但這個目標對他來說是抽象的,他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定義「心理學家」,也不知道要透過怎樣的努力才能成為「心理學家」。

他之所以設立這個目標,可能只是因為這個目標足夠酷炫、新潮,能夠滿足他「實現人生價值」的期許。所以遠未來視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細節,考慮更多的是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在近未來視角下,人們更容易將這些期許放到實際情境中去思考,主要想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樣去做」。例如這位大一學生,在學習「普通心理學」這門課程時,就會提醒自己要做好課前預習、課堂筆記、課後練習這些,同時還要主動和老師溝通,甚至去摸清授課老師的脾氣和喜好。而這些具體努力最終的指向可能就是拿到一個好分數,但是從長期視角來審視的話,拿高分對他來說,恐怕並不是最重要的。

面對問題時採用這兩種視角各有利弊。做遠景規劃時,人們通常會著重考慮目標的價值和意義。從價值和意義來看,這些遠期目標的設定並無不妥,但是往往會缺乏可行性。而對於近在眼前的事情,人們會多方考慮事情的可行性和實施的步驟,但這種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會讓我們傾向於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實現的事,而迴避更有意義同時也更具有挑戰性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五年設想」實在是一個很有用的技巧,它讓我們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來構想遠未來,把時間拉近到眼前,使未來鮮活、生動起來,這就有利於從實施的角度去設計實現未來的方式。同時,也正是由於「五年」橫跨的時間很長,我們就不會把可行性、便利性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就不會因為一件事簡單易實現就去做,而是從它的長期價值出發,同時考慮確實具有可行性後才去做。

商品規格 ·Specification·

14.8*21*1.8cm

25 開

書籍目錄 ·Book Catalogue·
第一章 時間之尺
一、活在「全部的現在」
二、對五年後的自己提問
三、我們總是在重複地抓起沙子
四、「快」與「慢」的自由切換

第二章 尋找心中的「巴拿馬」
一、從終極問題出發
二、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
三、克服天性中的選擇弱勢
四、人生是持續而反覆的構造

第三章 即刻行動
一、「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二、精益創業的行動啟示
三、像Photoshop一樣分解任務
四、三行而後思

第四章 如何學習,才能夠面對現實
一、找到一切學習的嚮導
二、不要當一個知識搬運工
三、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
四、分離的知識,難以解答真正的現實

第五章 向未知的無限逼近
一、大腦需要「斷捨離」
二、迎接「靈光乍現」的時刻
三、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狀
四、世界上沒有輕而易舉的答案

第六章 努力,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才能
一、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
二、沒有突出的優勢最危險
三、你是「差不多先生」嗎?
四、挑戰是設計出來的
五、不帶痛苦地堅持到底

第七章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一、「學渣」與「學霸」都不是好選擇
二、從「遊樂場」到「荒野求生」
三、獨特性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