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1 關係、需要和愛
01 關係是由需要組成的
人為什麼要跟他人建立關係
關係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無論在哪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關係中。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學會和玩得來的朋友建立友誼關係了;長大之後還會和要好的同學建立同儕關係、和老師建立良好的師友關係;走入職場和同事建立不近不遠的共事關係等。隨著我們人生經歷越來越豐富,我們會和不同的人建立不同、多樣的關係,一切看起來那麼的自然。
當關係不順遂時,我們會透過很多方式去處理關係問題,比如透過討好、指責、講道理、誘惑、交換、冷漠、暴力、逃避等方式企圖處理關係,處理不好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非常疲憊。
很多時候,處理關係並不是一件愉悅的事,我們總是忙著處理關係中的種種問題,但很少去思考一個基本問題—人為什麼要與他人建立關係呢?為什麼一定要跟某個人建立關係呢?
因為人的內心有需要,而關係就是滿足我們需要的重要存在。
一個人要在這個社會上活下來並盡可能地活得好一點,他需要太多條件了。外在,人需要有食物、空氣、金錢、社會資源、名譽、地位、汽車、住房、美景等;內在,人需要被愛,需要尊重、關心、認可、陪伴等。在這些需要中,有些是可以允許不被滿足的,有了則可以活得更好;有的則是必須被滿足的,有了才能活下去。
我們有三種途徑獲取自己生存的需要:
1.依靠自己的能力創造自我滿足。
2.依靠大自然的恩賜給予。
3.依靠關係從他人那裡獲得滿足。
人本身具有脆弱性和局限性,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對抗所有的問題和困難,所以人必然需要他人的支援來完善自己,需要他人的力量來為自己做一些加持,來讓自己更加完整與圓滿。人類也是因為懂得相互需要、相互協作的智慧才建立了偉大的文明,同時也構成了複雜的人際社會,形成了多樣的人情關係。
所以,關係的建立是源於我們對他人有需求。我們跟一個人建立關係,就必然會對他存有需求;沒有需求,也就不需要去建立和維繫關係了。
那我們什麼時候會渴望關係呢?
當我們內心有需要,並且自動判斷了透過關係比透過其他方式更容易實現時,我們就會產生建立關係的渴望,並會主動去尋求關係。
關係是基於需要產生的,只要有關係,就必然有需要。
你內心的需要越強烈,你對關係的渴望就越濃。
只有需要持續地存在,關係才有維持下去的動力,一個人如果不想維繫關係了,說明他對你沒有需要了,或者覺得你已經無法滿足他的需要了。這也意味著,處理關係其實就是處理需要。
同一種關係,每個人的需求是不同的
我們先來說婚姻關係。你對婚姻的需要是什麼呢?
有的人覺得一個人太孤單,需要被長期且穩定地陪伴;有的人覺得一個人的生活壓力太大,需要另外一人幫自己創建美好生活;有的人覺得自己不夠優秀,需要找個優秀的人實現內在的價值感。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需要,也就會因為自己不同的需要去選擇不同的人結婚。
再比如說,親子關係。你是為了什麼而生孩子呢?
有的人覺得不生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那麼他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完整感而生孩子;有的人覺得正常人就是應該生孩子,那麼他就是為了滿足內心的秩序感而生孩子的;有的人是為了要傳宗接代而生孩子,那麼他就是要透過生孩子來消除自己內心的漂泊感。
人看起來是在自然而然地結婚生子,其實背後都是有著不同的推動力在作用著,因為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去做選擇。
再比如說同儕關係。我們雖然都會上學,但未必都會有同儕關係。有的人一心想著讀書,埋頭苦讀,他並不想跟同儕建立關係。但有的人需要透過同儕的幫助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或者想透過同儕的認同來獲取價值感,想透過同儕獲得生活上的其他幫助,他就會想著跟同儕建立關係。
同一種關係,內在的需要可能完全不同。所以,世界上也沒有什麼可以通用的處理關係方式,只有深入去看看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才能更好地處理關係。
同一個關係裡,會有不同的需要
人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某個需要而跟一個人建立關係,但自己對他人的需要又不是單一的。比如說選擇工作關係,你可能需要一個錢多、事少、離家近又穩定的工作,需要一個脾氣好、寬容你、指導你、幫助你、尊重你的主管或上司,如果這些需求你都想滿足,你就很難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你會因為某些需求被滿足而選擇了這份工作,也會因為別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心生不滿。
比如說親子關係,你生了一個孩子,你既需要他懂事聽話,又需要他學習上進,還需要他外向開朗、做事不拖延,需要他省心、省力又需要他讓你有面子,但這麼完美的小孩很難有,於是你就會對自己的孩子有諸多不滿意。
你對一個人有多種需要,而他無法全部滿足你,你就會對他心生不滿,你們之間的矛盾就有可能因此不斷升級。
關係中的需要會變化
當你剛開始認識一個人的時候,你對他的需要並不會太多,但隨著你們的互動時間增長,你對他的需要就會產生變化。人就是這樣,一旦識別到了一個人可以滿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就會無意識地渴望他滿足自己更多。
在關係建立後,人原本的需要被滿足了,但同時別的需要又會出現;或者原有的滿足感因為某些原因在削弱,無法繼續維繫,這時候對方就又變成了一個無法滿足你需要的人了,這段關係也就無法再繼續給你想要的滋養。
比如說婚姻關係,我有一個來訪者,他曾經因為男朋友對他非常好而感動結婚。婚前無論他有什麼事,男朋友幾乎都能隨叫隨到,會事無巨細地關心他的生活,陪他處理各種瑣事與問題,讓他在被關心、被重視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但在結婚後不久,他開始了各種各樣的嫌棄:嫌棄老公為什麼不上進,嫌棄他為什麼總愛做一夜爆富的夢,嫌棄他為什麼能這麼安於現狀。這時候,他又在老公身上寄託了過更好生活的需求,可是這個男人已經無法滿足他了,他們就會因為他的各種不滿而吵架,變得矛盾重重。
再如親子關係,有的人生了孩子之後,最初想要有一個孩子的需要被滿足了,他是很喜悅的。但隨著孩子長大,他還需要孩子聽話來滿足自己的掌控感,還需要孩子好好讀書學習來滿足自己的面子,還需要孩子乖巧不吵鬧來滿足自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的自由。這時候如果他這些新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對孩子產生不滿,也就會與孩子之間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
人的需要是動態的,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
矛盾是「需要」失敗的結果
如果對方可以完美地貼合你的需要,隨著你的需要變換出各種滿足你的能力,這當然是最讓人滿意的,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隨著相處時間變長,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也是必然的結果。
當你需要他,他卻不滿足你,你卻執著於想從他那裡得到滿足,這就是矛盾的根源。矛盾,就是在關係中自己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不滿。因此,處理矛盾的本質,其實就是處理自己的需要。
這時候如果你想好受一點,你就需要學習處理自己的需要。
有的人會覺得:「明明是兩個人的矛盾,為什麼我要去處理自己的需要?」是的,兩個人的矛盾是這樣的:你跟他有矛盾,他跟你有矛盾,這是兩件事;在同一時間發生,也是兩件事。
你對他不滿,就需要去處理你的需要;他對你不滿,則他就需要去處理他的需要。他不想處理怎麼辦?你處理你的就行了。
02 需要不是愛,需要是愛的反面
需要是一種索取,愛是一種付出
經常有人說:「我需要他是因為我愛他。我多麼多麼在乎他,多麼離不開他,我愛他愛到無法自拔。」在很多流行歌曲裡,也經常傳唱著因為不能接受對方的離開而「心痛到無法呼吸」,我們也時常被這種「愛」和故事感動,心想如果一個人這麼需要對方,沒有對方就不能活,那他們的感情一定很深吧,他一定是非常非常愛對方吧。
但如果一個人把自己寄生在另一個人身上,這樣的愛是會讓人窒息、是非常可怕的,這是一個人自我感動的獨角戲:需要就是需要,怎麼能以愛的名義來假裝偉大呢?
需要並不是愛,需要與愛,互為相反數。
需要的意思是我希望你來滿足我,是希望你做一些事情來讓我心裡感到舒服,是你要以我為中心,是想要你服務於我;愛則是我想要滿足你,是我想做一些事情來讓你的心裡舒服,是我想要以你為中心,是我想服務於你。
需要是你要滋養我,愛是我想滋養你;需要是一種索取,愛是一種付出,兩者完全出於不同的動力──一個是「你要為我做」,一個是「我想為你做」。
有的人在難過的時候,會吶喊「我這麼在乎你,你卻……」,有的人在憤怒的時候會覺得「我都是因為在乎你,才……」。在他們的想像裡,這種在乎是自己很愛對方的表現,實際上只是出於自己的一種需要:是你很需要對方來愛你,而非你很愛對方。
你覺得很難受,是因為你需要他陪你;你覺得很生氣,是因為你需要他哄你;你覺得離不開他,這更是因為你需要他留在你身邊。
我們經常說:「我太愛你了,我不能沒有你,我沒辦法接受你離開我。」這往往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當我們在為這份真誠和真心感動時,同時也暴露了我們對對方的需要,需要到不能失去對方,需要到當你不如從前對我好的時候,我就會認為你不愛我了,需要到你要為我半夜去買好吃的東西來證明你的愛,需要到沒有那個人的陪伴,自己就會無比空虛。
我不否認,的確有的人也是在為對方好,但這並不妨礙他同時也在發出渴求的信號。比如,媽媽做了可口的飯菜給孩子,這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是做完飯菜後又強迫不想吃飯的孩子吃,此刻就不只是出於愛孩子了。雖然媽媽會以為孩子身體好為由來強迫孩子吃飯,但這份強迫裡也包含了「孩子要聽我的話」的需要。
媽媽建議孩子去讀書、去寫作業,這確實是為了孩子成績著想,是媽媽在對孩子表達關心、表達愛,但不允許孩子拒絕學習、拒絕寫作業的時候,或許就是媽媽在滿足自己對掌控感的需要了。
愛是「我在為你好」,需要則是「你必須接受我的好」。
愛同樣也不是放縱,不是無止境地順從對方,更不是沒有原則地討好對方;愛的教育是溫柔而堅定的,好的習慣是要去培養的,有的規則是要去遵守的。愛是在向對方傳遞一種善意,而需要則是在向對方傳遞一種敵意、一種控制,這種感覺彷彿在說:「你必須認同我,如果你不認同我的看法和教育方式,我就會生氣。你必須配合我,你不配合我,就會激發我的挫敗感,我就會受傷,而你不能讓我受傷。」
所以,如果你覺得你很愛對方,但是對方不領情,那麼你就可以去思考一下,你可能不是愛他,你只是很需要他。
人有需要是無比正常且非常自然的事,也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需要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需要,卻非要以愛之名來喬裝。
關係的穩定,來自愛與需要的平衡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必然有需要,同時也必然有愛,不用覺得自己會「愛無能」,我們必然會愛某一個人。
人不是每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需要別人的,有的時候我們自身狀態比較好,就會想去滿足別人的需要,這個就是愛,而每個人都有愛他人的能力。
一段關係中,愛與需要是同時存在也是在時刻變化的,只要愛與需要能夠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就是一段可以繼續且好的關係。換句話說,好的關係就是—我擅長的地方我來滿足你,你擅長的地方你來滿足我;我狀態好的時候來滿足你,你狀態好的時候來滿足我;有時候我累了,你就來照顧我;有時候你失落了,我就來安慰你。
比較常聽到的話就是「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我滿足你的安全感,你滿足我的價值感,而長期關係的本質,就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援、相互滿足。
在很多夫妻關係中,失意的丈夫遭遇事業上的失敗,暫時在家等待機遇,溫柔的妻子並不介意自己賺錢養家也不指責丈夫的失敗,不會催促他早日振作起來,而是給予充分的支持與鼓勵,那麼丈夫就能得到更有效的休息與調整,更有利於他的整裝待發。
時常聯繫的朋友總是會你幫我、我幫你,失戀的時候找閨密痛哭,孤獨的時候找兄弟喝酒。我們其實一直都生活在友愛中,只要我們發出需求,一般都能得到相應的回應,當我們接收到他人的需要時,我們也會根據自己當下的能力與狀態給出相應的付出,關係就是在這樣一來一回中形成並穩固。
生意合作關係通常是利益上相互需要的平衡,良好的婚戀、密友與親子關係通常是情感上相互需要的平衡,當然也有的是利益和情感相互需要的平衡。
我有一個來訪者曾經談到過,他的上司對他很好,所以他很賣命地工作,他跟他上司的關係中,他需要的是一種情感的滿足,上司需要的是利益上的滿足,而他們配合得很好,兩人的關係也就達到了和諧。一些情感陪護、聲優等職業的存在,也是一方需要情感,一方需要利益,從而達到了平衡狀態。
不管你們彼此之間需要的是什麼,總之,愛與需要二者的平衡就可以構成關係的持續,而好的關係其實就是相互依賴。從這個角度來看,關係的意義就是結盟—我的所長,補上你的所短,我的所長加上你的所長,就是一個一加一大於二的過程,我們透過彼此,都變得更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