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鴻雁歸來
次候2月24~28日
雨水,恐怕是中國味最濃的節氣了。相傳每年正月初九為玉帝誕辰,民間常常有熱鬧的廟會。舊時北京過年,逛廟會為主要的習俗。如今的廟會,娛樂、購物、品嘗小吃,以及民間傳統節目樣樣俱全。逛了一圈,買了艾窩窩。
經典的廟會小吃,將味道延續,故事和記憶就會一直存在。
2018年2月的最後一天,眼前飄著細細密密的春雪。外婆說過,3月還有桃花雪,4月還有李子霜,那是桃花雪。
桃花雪,真好聽。
早晨,一個平凡得無話可說的春日清晨。天氣濡濕,我照例將燕麥片倒入奶鍋中,放到灶火上加熱,再放兩片全麥吐司進烤箱,趁這空當,想著是不是要做罐罐肉。
古人在雨水時節,會讓出嫁的女兒回家看望父母,送母親一段紅綢,燉一罐紅燒肉,是女兒們盡孝的節日,沒想到罐罐肉漸漸流傳開來,一不小心肉香就飄滿巷子,成為一道流行的時節美味。
罐罐肉,是豬髈肉加上甘蔗、紅棗、桂圓、枸杞等配料,用瓦罐細火慢煨,燉得爛爛的,香甜滋補,飽含了對老人的一片孝心。
丨避濕寒丨
為什麼?為什麼?你吃它們,有想過為什麼嗎?
雨水節氣,地濕之氣漸升,濕氣裡夾雜著春寒,北方的陰氣未盡,雖然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冰冷刺骨,但陰冷的寒涼還在。此時,人體的毛孔開始打開,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減弱,易感風邪而生病,要慎重減衣,避免去濕氣濃重的地方遊玩。
之前,祛濕的方子試了又試,可總是覺得不夠,一直沒找到一個簡單、不傷元氣的方子。後來,我有幸拜會一位知名老中醫,他說,喝薏仁水吧。我心想,就這麼簡單,盡人皆知的啊。
其實,並不是簡單的喝薏仁水,而是需要把薏仁炒至表皮略焦黃,每晚睡前取15克,加入200~300毫升的沸水,浸泡一晚,第二天起來空腹喝下,很適合現在的時節,最長可以喝到立冬之日。
中藥藥材的炮製方法是非常講究的。薏仁未炒之前,性偏涼,經常煮喝容易傷身體元氣,炒後性平甚至偏微溫,有利於腸胃的吸收,且健脾的作用比生薏仁強,還可以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瀉,即使只是簡單地泡水喝,也能釋放出所有的能量。
以上是薏仁水的單方,下面介紹一個雨水節氣祛濕排寒的終極方。
【節氣食帖】炒薏仁薑茶
食材
紅薏仁、芡實、麥子、蜜棗、生薑適量。
炒薏仁方法
紅薏仁用清水快速漂洗乾淨,攤開晾乾水分後倒入無油的炒鍋,小火,慢慢翻炒至表皮微微焦黃,有明顯的焦香味出來。
芡實在明代《景嶽全書》中有炒法記載,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有清炒、麩炒等。在家清炒,將芡實洗淨放入鍋中,翻炒至微黃即可,炒後性偏溫,補脾和固澀作用增強,適用於脾虛之證和虛多實少者。
做法
取食材放入鍋中,加清水,大火煮滾後,小火煮40分鐘左右即可。
【專欄】蘆蒿炒北極甜蝦
正月蘆,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
雨水時節正是蘆蒿最美味的季節。蘆蒿又名蔞蒿、香艾、水艾,古人稱蘆蒿為春蔬之上品。蘆蒿生長於長江中下游的湖澤江畔,是江浙地區百姓春季餐桌上的「常客」。
宋代蘇軾在〈惠崇春江晚景〉中有:「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裡的蔞蒿就是蘆蒿。詩人將蘆蒿與河豚相媲美,將蘆蒿推上了春蔬上品的寶座。
食材
蘆蒿 300克
北極甜蝦 100克
調味料
鹽 2克
蒜末 8克
食用油 適量
做法
1.蘆蒿洗淨,掐頭去葉,根部較老部分去除,切成段;北極甜蝦去皮。
2.鍋內熱油,下蒜末炒香,放入蘆蒿快速翻炒至色澤成翠綠。
3.放入北極甜蝦、鹽。
4.炒勻出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