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對他人的言行感到不舒服?
合不來的人—原因出在「思考方式的習慣」?
我們經常會說「和那個人就是意見不合」這種話。
然後歸咎於「因為我和那個人的想法不一樣」。
所以,才會有人說「如果有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想法和意
見」。
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其實只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習慣?
和自己有相同意見和感受的人,或許只是有類似的思考習慣而已。
思考習慣源自於當下的時代環境、知識、經驗以及實際的人際關係。
然而,在生活中累積的知識、經驗,再加上透過學習訓練了解不同的思考之後,從環境發展而來的思考習慣也會漸漸改變。
除此之外,新環境如果讓自己過得很舒適,那麼新環境內的思考方式就會逐漸變成習慣。
當然,宗教、地域文化、政治、社會也能輕而易舉地養成思考的習慣。
如果這些條件稍微有一點轉變,我們的思考方式也會跟著改變。
同事、同學、媽媽圈的朋友、鄰居……夥伴意識是「自戀」的延伸?
我們不會因為身高和體重不同,就和別人起衝突。
然而,只要想法上有點不一樣,就會和對方起衝突。即便不起衝
突,也會覺得不愉快。
人不會因為肉體等物理上的事情和別人起衝突,卻會因為想法這
種看不見的、只有當事人才能理解的東西爭執。這是一件很好笑的事。
如果表達方式不同,但想法大同小異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對方是夥伴。或者認為對方是站在自己這邊的人,把對方當成是自己的朋友。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會誤以為能像愛自己一樣喜歡對方。
也就是說,單憑對方和自己想法相同,人就會把對方當成另一個自己。
雖然這個自己比真正的自我還要低一等,但是光憑和自己相像這一點,就可以喜歡相像的部分了。
因此,同儕意識和友情的核心,往往都是「自戀」的延伸。
「想支配他人的人」的真面目
自戀的確會讓生存能力變強。
然而,如果放縱自戀情結高漲,就會衍生出支配欲。
綜觀古今與東西方的歷代君王、貴族、政治家、軍人、支配者、
宗教家、經濟人等無窮盡的支配欲,就是由此而來。
最小的單位就是一家之主。
自戀情結向外擴張的時候,就會想要支配他人。
如果這種欲望比較弱的話,只會要求他人必須和自己同調。
因此,人際關係就會變得更複雜。
我們之所以覺得人際關係令人疲憊,就是因為彼此的想法一直有齟齬或衝突,調整和修補時又要顧慮很多事情。
「不理他」煩惱就會消失,不過……
該怎麼做,才能消除這種因為和他人之間的想法落差而形成的不愉快呢?有解決辦法嗎?
我沒有解決辦法,但是有「消除」的方法。
那就是不要一直受對方的態度和話語影響。
但是這非常困難。總是會一不小心就火冒三丈、心存芥蒂。
那該怎麼辦才好呢?乾脆保持無心無念的狀態不就好了。
可是,無心無念又是什麼意思?
話說回來,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的「心」,究竟是什麼?
一般而言,所謂的「心」,指的是人類所有的意識反應與意志、思考、記憶的回想、情緒等總體。
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用到「心」這個字。
通常都會說「心情、心意」。
譬如「你也要考量別人的心情啊!」、「你就不能體諒我的心情嗎?」、「這是我的一點心意」。
這裡的「心情、心意」會包含許多當下的情感,含意非常廣泛。
除此之外,如果包含態度在內的話,也會用「心境」這種說法。
從這些詞彙的用法就可以知道,我們沒有感受到「心」是完全獨立於肉體之外的「精神」。
學校並沒有教,而我們卻模模糊糊地從自身經驗推測心與身體會互相連結、彼此影響。